同事问我:“喜欢晚清历史吗?”
我说:“我也不知道。”
的确,对于晚清至民国的历史我不能说喜欢或者不喜欢,因为我不了解。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最讨厌近代史,因为觉得那段历史太沉重,本能的逃避。长大后,渐渐的了解那个时代虽然国家风雨飘摇,但终究有过很多很多很优秀的人曾经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亿万人的命运。所以,对于晚清史我现在渴望了解,但不置可否。
前段时间看《曾国藩》,所以就想看《李鸿章传》了,挑的是梁启超写的版本,因为想看看那个是时代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也想知道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看中国和世界的。当然,了解那个时代这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时代的记忆中李鸿章总是和“丧权辱国”的字眼挂钩,想象里的李鸿章应该一脸“奸相”的小老头,后来看到李鸿章被称为“东方卑斯麦”的时候还无法理解。但随着年龄和阅读的增加也懂得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脱离时局论英雄。诚然,李鸿章对于清庭的后期面对的形势要负一定责任,但就像梁启超说的,换个人就会比他做的好吗?历史没有假设,我依旧觉得李鸿章只不过是历史前进中的一具被碾压的白骨而已,没有他清庭也会灭亡,只不过早晚而已。没有一个人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我们只不过是造就了它然后屈从而已……
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能在历史上留下功过的弄潮儿都不是平庸之辈。我特别喜欢郑启明版《曾国藩》中评论太平天国的那段文字。太平天国即便最终被湘勇剿灭了,但在历史上它占有了一席之地,不管清庭承不承认它的政权,历史上都会书写这个政权和建立这个政权的那些人。那些拼了性命的湘军,即便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化身,在历史上终究默默无闻。所以李鸿章或褒或贬,终究留下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不虚妄。
或许李鸿章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在临死前才会那么悲愤吧!我们没有资格同情这个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悲凉,他承受的东西或许是我们都无法承受的。德富苏峰说:“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李鸿章或许不如卑斯麦或许不如井伊直弼,或许他有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或许他只顾生时责任却没有为后世留下百年大计,但他的雄心壮志到死也没有被消磨光。所以看到他临死时说“皇上和太后不肯回来”时才觉得悲凉……
在关于甲午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的文字中透着一种无法压抑的愤懑,我深感处于乱世中人的无奈,就像我们看文革时期作品中人物的无奈一样。看历史时“时代的局限”是我们很难理解很难摆脱的,我想起《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关于历史的看法,当时看的时候并不懂,只觉得乏味,后来才渐渐明白,历史本身从不渴望被理解,它只是存在。所以,历史怎样被解读都不会过分,因为我们透过历史看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
梁启超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却觉得每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英雄和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