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来的秦琼》里提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的尉迟敬德大侠,说到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亲射李元吉,为李世民夺得大位立下大功。
这位被后世奉为门神的传奇人物,绝非道地粗人,他的智慧不仅可圈可点,更让他得以善终,直到熬走了太宗李世民,真是奇迹。
01 首先是忠诚。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用鲜血来书写,用生命来证明。
我们姑且信史书。《资治通鉴》中说,玄武门之变前夕,夺嫡之争已经白热化。李建成李元吉可谓煞费苦心,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能争取的人尽量争取了,但是激烈的争斗中未免慌不择路。
比如:李元吉准备用金钱收买尉迟敬德,却被尉迟敬德直接拒绝。别的不说,光是用钱收买敬德这招,李建成李元吉就先败了。他们也不想想,忠臣良将的命岂是金钱可以买的,金钱只能买通佞臣贼子。也说明他们的慌不择路,正是已经无路可走。
《资治通鉴》中这样描写尉迟敬德被李元吉策反时的表现,他说了一段话表明心迹。
“敬德,蓬户甕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
尉迟敬德真会说话!语言的艺术在他身上可谓淋漓尽致。
敬德称将要以性命报答秦王李世民,并对李元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非但李元吉、李世民,就是后世看来,也不禁唏嘘不已,敬德有情有义,五百年才出一个呀!如果李元吉临走时也告诫敬德一句:“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估计敬德虽不帮忙,耽于大义,起码会联想起燕太子丹警示田光的这句话,不自杀也会保密吧!
李元吉玩露馅了,却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亲手射死了李元吉,为李世民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忠诚,押对宝的他后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
这么说吧,尉迟敬德既是李世民的战将也是救命恩人,忠心耿耿的他,是一手扶持李世民登基的大功臣。
02 其次是一起扛过枪的机遇。尉迟敬德勇猛无比,紧跟领导,与李世民并肩作战,给自己创造机会,培育无可替代的过命交情。
隋末天下大乱,敬德是“沦陷区”军阀刘武周的偏将。介休之战中先被秦琼打趴下,后被李世民劝降,从此押对宝跟对人前途无量。
为证明自己的忠诚,除了投名状,要有持续的表现、更多的功劳和战绩,才能洗白白。所以敬德力争紧跟领导,这样才能制造诸多舍命救主的功勋。
先讲一个与单雄信的遭遇战。那次他杀进重围,把前来挑战的单雄信挑下马,护着李世民脱身。紧接着,他借着自己所带众多骑兵的优势,与王世充大战数十个回合,俘虏了他的手下陈智略和六千骑兵。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中说:“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再有就是与李世民并肩合作诱敌。二人以身犯险,到窦建德的防区大呼小叫、杀人挑衅,把他们引进包围圈,一网打尽。可谓有勇有谋。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太宗持弓矢,敬德执槊,造建德垒下大呼致师。贼众大惊扰,出兵数千骑,太宗逡巡渐却,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所杀亦十数人,遂引贼以入伏内。”
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时被围,情况危急。敬德不顾安危,带领精兵冲进包围圈,把李世民救了出来,还大败敌军。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
有这样的人生履历,换了谁,不是扶摇直上呢?对于李世民,得了天下后,怎能又能不依为股肱呢?
03 动粗撒泼耍赖以显示自己的“无脑”的弱点,让领导放心。
武将动粗很常见,恰当使用这招,让领导对自己不加提防,并继续委以重任。
中国历来讲究座次,这是身份的象征,敬德借此惹事,卖个破绽给李世民。
事情是这样的。宴会刚开始,敬德发现居然有人的宴席位次在他的前面。还有谁比得上自己的功勋?敬德心中不满,当场开骂:“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此时,坐在敬德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赶紧出来打圆场,结果还没等把话说完,暴脾气的敬德就给他来了一拳,差点把他的眼睛打瞎。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这么一件事:八年,累迁同州刺史。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参与过攻打刘武周、王世充、东突厥、吐谷浑等战役,论功绩,李道宗不亚于敬德;论血脉,李道宗更是皇亲贵族。李道宗站出来当和事佬,已经非常给尉迟敬德面子了。然而,敬德却不由分说,当场给他来了一拳,差点把他打到重伤。
李世民对此相当恼火,没面子啊!但思来想去没有处罚敬德。不过,盛怒之下的李世民,说了一句话很难听的话,像是警示教育:“曾经以为韩信、彭越的下场,是高祖的过错。但是在你当了高官之后,我才明白,治国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
这是警告。李世民上了敬德的当。敬德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摸摸李世民对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一种最高级的自卫防身术。李世民没有处罚自己,也没有拿《将相和》的故事来说教,君臣相知啊。
几年后流言蜚语满天飞,别有用心的人众口一词,都说敬德马上要谋反。李世民当然不信,谣言传得太厉害了,但还是把他叫过来,想当面问问他对谣言的看法。
敬德一听有点想撂挑子,当场把上衣脱了,露出满身的伤疤说:“你看看我身上,没有好地方了,这可都是曾经的征战杀伐导致的,如今天下刚刚稳定,就要怀疑我谋反么?”
李世民看他这个架势,立马出来安慰一番。似乎有点怜悯之心,又有点欺软怕硬。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
在这件事上,看似李世民理亏,可实际上,作为君王,他只是稍微问了一句,就直接被扣上了个“忘恩负义”的帽子。以前,敬德被人怀疑不忠,想的是用军功堵住别人的嘴;如今,有人怀疑他谋反,他就在李世民面前“撒泼”“耍赖”,硬撑也得撑下去。
李世民为了缓和君臣尴尬,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敬德。其实敬德比李世民还大十四岁,敬德已经五六十岁了,怎么可以再娶公主。于是他说,我的老妻虽然愚陋浅薄,然而跟了我几十年了,绝没有富而易妻的道理。婉言谢绝了李世民的好意。
看上去,这是对尉迟敬德的奖赏。实则是李世民在暗示敬德:横什么横,你老了,该退居二线了,现在是大力提拔年轻人的时代了。
此时,李世民已经不需要敬德再带兵打仗、平定叛乱了。但是,为了维护君主名声,李世民也不能主动要求战功赫赫的老臣退休养老。这种委婉且隐晦的方式,既能给尉迟敬德体面,也能让他听得懂言外之意。
敬德参透了李世民的心思,就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当天李世民就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且为他的养老开府。
尉迟敬德的晚年,过得相当悠闲自在。他不问世事,安心炼丹,偶尔唱歌赏舞,自娱自乐了一十六年。也许是受了李世民的刺激,此后居家期间,他沉迷炼丹、吞服矿粉,学着演奏商曲,自娱自乐,从不与外人来往,过起了悠哉悠哉的田园富翁生活。
有胆有识知进退的尉迟敬德活得比李世民还要久。显庆三年(658年),七十四岁的尉迟敬德在家中离世,后事享尽哀荣。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听闻尉迟敬德去世,废朝三日,命令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他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陪葬昭陵(唐太宗之陵)。
敬德与李世民的君臣应答,每次都颇有水平。乍一看,这仿佛是一个体现“说话艺术”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可没有这么简单。故事的背后,既有“伴君如伴虎”的生死较量,也有“君臣和睦”的为官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