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一书描写了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著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 ,作者写道“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的确,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建筑外墙上有着不同于简单围墙门窗等开口,住宅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这种极其具有人情味的街道在中国并不普及,中国的胡同似乎不同,在那里反倒是与意大利、希腊等国相似,虽然极度缺乏足够的“阴角”空间,但是中国百姓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的街道角落,端出椅子纳凉、下棋、喝茶或者聊天。四合院中生活的人们对胡同生活同样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即便没有建筑外立面的帮助,街道仍然洋溢着井然的内部秩序。
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街道形式——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住宅的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这个前院与其说是为了该住宅的主人,还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恰当”,这个前院更多的考虑了街道的美化,把外部秩序引入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这种思维模式和意大利的街道完全相反,但在城市的美化方面其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市民在室内却看不到这个花园,室内外是隔绝的。最终花园城市只是让市民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却无法去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的机会和场所。
我们作为环境设计的学生,我们往往对周边环境的评判过多的出于对建筑这一实体的造型与风格,却对建筑和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难以适应,又或者不能从整条街道的空间序列上来分析、评判街道的空间美学,这样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尝试对不同属性的空间进行分析与鉴赏,提升我们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我们建筑素养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