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Wu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2679/f04d6e515d4b5b0c.jpg)
如果有可能,尽可能上一所好学校,这对一生至关重要。
1987年,我以吉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这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那一年北京大学在吉林省文科一共招26 人,经济管理系作为那个年代最热门的系,全国招40人,其中吉林省只招两个人,而我们班就报考了3人。
我高中的母校东北师大附中,是当年一起编辑《作文通讯》的全国13所中学之一,是吉林省最好的中学。前几年更有报道说被国际上评为“中国排名第四”的中学,我能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得益于母校良多。
我是1984年开始读高中,那个年代东北师大附中已经开始开展素质教育了,高一就给我们开设了选修课。我之所以打字速度很快并且熟练掌握英文打字指法,以及有一个不错的口才,就是源于高中时的选修课。
我在东北师大附中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在那里,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一直未改变。
那时候我们也重视高考,因为这是在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大机会。尤其是作为平民的孩子若想出人头地,高考几乎是唯一的机会,也 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我的父母都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借此从农村走到了省城。我也是因为高考,得以从省城走到了首都。
不过那时候我们重视高考是从高三开学才开始,不像现在的学生, 恨不得进入高中的那一天就开始了高考准备倒计时,甚至某些中学已经 把自己变成了高考训练集中营,从高一开始就以军事化的管理来训练如何应试。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针对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那必须是在既有素质基础上的拔高,若不求素质只求应试,即便考试成绩好又如何?进入了更好的大学也还是存在大的人格缺失。而且,素质教育其实与应试教育不矛盾,素质提高了,考试成绩也会提高。
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好。高三下学期,外地转来我们班一个学 生,几次摸底考试下来就冲到了班级前列。也许是感受到了我有压力、几个要好的同学纷纷给我写纸条,鼓励我,让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祝我取得好成绩。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感动,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情谊。本来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同班同学可能是更直接的竞争对手,但是大家彼此之间却又如此相互祝福、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那些纸条我至今还留着,每次看都非常温暖。
我们班那个才子佳人小圈子中有一个女孩,才华横溢,散文和诗歌 写得如同天外飞仙,超凡脱俗,但是理科不太好,所以我们都很担心她考大学的问题。我们就和班主任商量让她跟我同桌,以便我随时可以帮助她。记得高考那年的元旦,好朋友给我的贺卡上写的是:你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你是我最可怕的敌手,你是我最可亲的兄长,你是我最默契的朋友,希望有一天,你我,能够手拉手,对人生做最后的谢幕。
好的同学之间就是这样的情谊,不但是好同学、好朋友,还是相互支持、一起奋斗的有为青年。
每年报考大学的时候,都有朋友问我同样的成绩是应该报考好一点的学校、差一点的专业,还是差一点的学校、好一点的专业。我认为当然要毫不犹豫地报更好的学校,专业无所谓。
不同的学校意味着你有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学习氛围,而这些对你 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与专业之间的差别相比,学校环境的差别更大。在报考之前就考虑哪一个专业好找工作,一入大学就为毕业时如何找工作做准备,这是一种非常短视、无意义的行为。
大学教育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大学里形成自己的三观, 把自己的素养提上去,这是我们一辈子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当然另外一个方面,大学四年也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一定要 好好享受这四年的时光,该恋爱就恋爱,该郊游就郊游,该读书就读书,该纵情放歌就纵情放歌。若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放弃所有美好的当下,而去为未来找一个工作做准备,那是最得不偿失的。
我在大学,是受1984级一个学姐的启蒙。学姐叫甘琦,是东北师大附中的传奇人物。初中时期儿童节时即在公园给几千人做演讲。学姐的父母和我父母都是一个单位的。我上高中时,学姐已经考入北大,并且 代表北大出征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赛,获得了好成绩。寒暑假每次学姐回家,我都会找她请教。学姐给了我一个概念:中国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北大,一所是其他大学。每次学姐都会给我讲很多北大的故事:社团、讲座、充满才气的青年教师们、未名湖石舫上的吉他、诗歌和啤酒,以及那些让我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思想观点。
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最热门的专业是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系是全国最难考的系。我决心报考,很幸运,我考上了。在大学虽然只有短短四年,但是对我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今天生活中的玩伴、事业上的合伙人、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思想上的朋友。
高中三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准备好高考,因为这将决定你这一 生的生活层次和工作层次。虽然我反对应试教育,虽然有些残酷,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