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清明文化

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清明文化

作者: 冯晓晖 | 来源:发表于2023-04-03 21:05 被阅读0次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城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崔若林先生《九江文辑(第四集)》,图片由编者添加。

崔若林(作者像,编者摄于2022年10月)

清洁明净为清明,这既是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又是个农时节气。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踏青节、植树节等。清明节前一天,是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动烟火,吃冷食。寒食节后来被清明节取代。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并称民间三大祭祖节日。时至此时,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气萌动,莺飞草长,天清地明,九江人在度过沉闷的冬季后,精神需要调整,踏青、春游、植树等活动顺势而行;祖墓经过一冬风吹雪打,也需要培土修缮,扫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农事活动亦将拉开帷幕。千百年来,各个时期不断给“清明”节日注入新的内容,既保留合理内涵,同时也不断出现变异,形成具有九江鲜明特点的节俗文化。

扫墓,为清明的主要习俗,谓之对祖先或受尊敬的人“思时之敬”。九江各地扫墓,有“前三后四”之说,旧时俗传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山神不管事,都可以扫墓。扫墓是个慎终追远、缅怀根脉、思孝感恩、敦亲睦邻的过程,哪个家族祖墓前冷清,会受人讥讽,整个活动,讲究聚族墓祭,人越多越隆重。

共青团九江:清明祭英烈|九江各地团团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九江学院校园网

九江市民以鲜花祭祖  编者配图

九江市郊扫墓,如九江作家李廷楷在《清明雨》中描述:“每年这个时候,公墓区都要迎来一次这样的盛典。人们扶老携幼,前呼后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公墓区。道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步行的、骑自行车的、蹬三轮的、坐小轿车的、挤大客的,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如蚂蚁一般,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墓地上人山人海,墓间的小道踩成一片溜滑的泥泞。一眼望不到边的坟头,花团锦簇,烟雾缭绕,震耳的鞭炮声响彻漫山遍野,此起彼落,不绝于耳。被燃烧成灰的钱纸如蝴蝶般随风飞舞,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观。人们把酒、菜、点心、水果等祭品摆放墓前,焚烧一叠叠数以亿元计的冥币,然后燃放鞭炮,一个个对着坟头磕头、作揖。”

武宁旧志载:“清明治酒肉上墓,鸣金扫奠,童幼观者,辄散以果。”瑞昌人祭祖基本是以族姓房头为单位,为了寻根,个别大姓氏,几百上千人相约一起,去姓氏发源地祭拜祖先,声势浩大、热闹非凡,“义门陈”寻根祭祖就是其中之一。永修扫墓者载酒携“纸钱”上坟插柳,培土挂纸,以示哀悼;早期将革纸铺于坟上,撮土压纸上,称“捡漏”;祭拜插香不燃,称“万年香”,由此相沿成习,至今不衰。彭泽扫墓活动,即在祖先坟前焚香烧纸,鸣放鞭炮,献牲礼酒食,并在坟上挂纸花、压钱纸,同时铲除基地周围杂草,在坟上培土堵洞。都昌民间盛行家家户户做米粑,备香仪祭品去祖坟祭扫。修水,其时人们上墓地清沟培土祭奠,俗称“挂山”,有的还要在坟上堆加青草,名曰“添青”,以尽晚辈的责任和孝心。

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止引发山火,提倡鲜花祭祖,学校师生、党政机关干部,会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鲜花束,参加缅怀仪式,寄托哀思,接受传统教育;有些学校和机关,此时一并举行入队、人团宣誓仪式,气氛庄严肃穆。

九江双峰小学学生参加清明节祭扫活动  编者配图

踏青又称作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九江早就有“春郊驰马踏青郊游”之俗。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从蜗室庭院走出来,在“阳春召我以烟景”的大自然怀抱里,爬山春游采花。哪儿有戏就到哪儿凑热闹,哪儿有山就到哪儿爬山,哪儿有水就到哪儿玩水,哪儿有集市就到哪儿赶集,反正家里是留不住想舒展筋骨的人们。

现代九江人,不仅要游山玩水,而且踏青的时候,也不忘记吃的文化,一些野菜也随着踏青被采摘回来,像荠菜煮鸡蛋、荠菜包饺子等等,都是踏青后做出来的美食。“三月三,荠菜蛋,除百病,胜仙丹”,荠菜煮鸡蛋连同荠菜、鸡蛋带汤水吃个精光,以期清心解毒,除治百病。荠菜鲜美,民谚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之说。荠菜食用方法还有多样,风味独特。或凉拌、或清炒、或汆汤,可随意调剂。简单些,蘸酱就可以吃,又香又鲜,美味至极。

荠菜煮鸡蛋  编者配图

清明,是一个适合咀嚼的节令。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武宁妇人此时多会下灶做清明粑,又叫青团。清明前一天,妇人们将采好辟邪的艾蒿草,打汁,和着糯粉,揉成青翠的一团,然后包馅,或芝麻糖汁,或琳琅菜蔬,各有风味。蒸熟后的清明粑,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兼有艾蒿草叶的微微青苦,直令人口水津津。次日清明只可吃凉的清明粑,虽比刚起锅时稍硬些,不过更有几分嚼头。除了做清明粑外,

永修农村还兴配制清明酒,即按 100 斤糯米制的糟加入甜酒酿 100 斤,白酒 100 斤的比例配制,之后人坛密封,入窖保存,两年后即可开坛取食;这酒味甜、度数低,适合酒量小者饮用。也有用谷或米酿制成烧酒后盛进酒坛,放入新鲜杨梅浸泡,此酒可药用,治腹泻,一般为县境上片白搓、梅棠、三溪桥、柘林等地的河南移民酿造。

shop2

安义清明酒  编者配图

吃“清明祭”,在濂溪、浔阳、柴桑区各地,旧时清明前后三日内,有以族姓为单位,齐集男丁、宰牲并备香烛、统爆,向历代先远祖宗举行祠祭或墓祭,然后聚餐,族中若有忤逆不孝之辈则在此时当众鞭斥。湖口农村有聚餐习俗,即以房族为单位进行,经费在清明公产中开支,一般女子不得参加,但年过六十岁的老婆婆可以“吃白”。德安农村多数宗族(以村为单位)利用公产收人扫墓、聚餐。星子旧时以姓氏或村为单位,男丁会餐。彭泽各地祭奠后的肉食酒类,儿童集食,以祈祖佑。如今以上习俗式微。

放风筝源于古代巫术,认为把风筝放飞,会带走邪气、晦气。如今放飞风筝为九江人在清明前后所喜爱的文化娱乐游戏之一,以竞放风筝为乐。诚如《九江竹枝词)(观放风筝):迎风昂首傲苍穹,万里晴空飘彩虹。何事怎能天上舞?只缘一线表奇功”。《吴城竹枝词》“狗头山上风筝地,寒食清明风更长。蝴蝶不闻花底语,半空何事响郎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以上词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清明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瑞昌等地人们白天放风筝,夜间放的孔明灯,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瑞昌休闲广场面积大,四周空旷,来往休闲的人多,是个放风筝的绝好场所,白天夫妻带孩子的、姐妹一起的、朋友相约一起的放各类风筝,鸟类、虫蛇类、科技飞机类应有尽有,繁星点点,甚是热闹。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户外活动。秋千,意即揪着绳索而迁移。它的历史在南北朝时即已盛行,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名秋千。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栓在树桠间。荡秋千时,人或坐或站在踏板上,两手分别握着两边的绳索,开始慢悠悠地晃,或是在同伴的推晃下,逐渐快速地前后上下荡;荡得好的秋千,常常令人叫好,这需要胆量和勇气。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如今,在城乡、在小学、幼儿园,荡秋千仍被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游客在南山公园荡秋千(照片拍摄时间为冬季)  胡国林 摄

按《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气候日趋温暖、草木萌茂,也是植柳的好季节。柳树生命力极强,挨土生根,迎风长枝桠,插在哪里,活在哪里。民谚有“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之说。历史上九江沿江沿湖地带,多植柳树作为圩堤的防护林带,抵御洪水、冲刷。

如《九江市水利志》载,明代瑞昌“海天堤约长 6 里许,植柳数千株以防崩溃”,“桑落洲堤长八千四百丈,沿堤植柳数万,堤外当冲处布桩卷埽。”清“南康紫阳堤、田公堤,沿堤植柳”等等。柳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条柔韧,丝丝下垂,咸称“垂柳”,因其在和熙春风中随风飞舞,婀娜多姿,古代诗人多用来比喻女子的某个部位。如“柳眉桃脸不胜春”,形容好细长秀美的眉毛。“樱桃樊善口,杨柳小蛮腰”,皆是形容好腰肢像柳条一样柔软。

如今光秃秃的紫阳堤  编者配图

都昌的俚语“柳秀”,即指某人的身材修长而苗条,长得像柳树条那样的秀气,例如“你只女长得真柳秀,个嘚一定可以找得只好老公哦。”又如“柳暗花明”是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等。插柳之俗还发展到小孩在清明这一天头戴柳枝花草,俗传小儿头戴葱头能聪明,戴豆花能明目,戴柳叶有好娘,戴黄杨有好爹娘,戴香荠,有好兄弟,戴艾叶能避祸害等。此日,旧俗妇女兴结杨柳球戴于发畔,据说可以红颜不老,亦有谚云:“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另彭泽农家在此日喜于门前悬挂新柳。

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 3 月 12 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正是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的季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清明植树造林在九江蔚然成风,人们都纷纷带上树苗到荒山野岭,到墓地植上几株,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好风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根据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清明是燕子从南方回归的时候,也是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农谚“吃嘚清明粑,蓑衣斗笠不归家,”意为清明过后,下雨天多了,农活也多了,农民整天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外劳作,蓑衣斗笠就不用拿回家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清明下秧,不用问爹娘”,“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等农谚,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期间天气好,预兆当年的年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明粑的做法

清明粑  编者配图

绵延二千余年的九江清明民间习俗,各地各乡稍有不同之处,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以新换旧,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也有其鲜明较著、独具一格的内外特征。应当说,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日渐完善,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

读后记:崔若林老师博学众采,写过一系列讲述九江民俗的文章。之前本系列曾转发过一篇元宵节的,后面还会有,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 妙解民俗掌故,漫画意味深长——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闲读偶感

    妙解民俗掌故,漫画意味深长 ——潘方尔绘《民俗掌故日历》闲读偶感 (董宁文) 就在十余天前,当...

  • 浸润在心灵的原乡

    每个节日都有其文化内涵。清明有许多民俗,寒食、扫墓、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插柳、拔河……伤感与快乐交织。 清明...

  • 《民俗掌故日历》感言  陆远

    《民俗掌故日历》感言 我是一个念社会学的人,也许是“路径依赖”的缘故,凡读书,无论经史杂集,都喜欢琢磨文字背后的社...

  • 李良鹏诗文

    清明二首 李良鹏 (一)、 寅岁清明谒祖坟, 民俗文化沐灵魂。 燃烛烧纸奠浊酒, 传统礼仪励后昆。 (二)、 春染...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4月11日 · 瑞昌剪纸

    2019年4月11日,瑞昌剪纸博物馆开馆。 地点: 瑞昌市 类别: 民俗文化 瑞昌剪纸博物馆 图源:新浪网 九江市...

  •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古文观止》

    当今社会,国家提倡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国家立法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 清明时节雨纷纷,南北方吃什么才养生?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我国大江南北都有不同的饮食文化。 北方清明节...

  • 2018-06-28

    【文化+】北京第十三届民俗文化古玩雕刻展文博会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

  • 若林

    蓝羽金翼漫似天 孤等林中一影烟 只诺红芸欲连结 此生唯愿心相寄

  • 2020-09-05

    上海辞书出版社朱志凌主任快递来的《民俗掌故日历3.0版(2021)》样书到了,先拍几张照。感觉无论从编辑到印刷内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清明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j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