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日历》感言
《民俗掌故日历》感言 陆远
我是一个念社会学的人,也许是“路径依赖”的缘故,凡读书,无论经史杂集,都喜欢琢磨文字背后的社会意涵。展读潘方尔老师的《民俗掌故日历》,立刻觉得,它颇能启迪我的“社会学之思”。
日历本为农耕时代旧物,代表靠天吃饭的文明,对于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传统时间-空间体验的诠释。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历法”是受到最高尊崇的法度之一,原因在于他与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的息息相关,不可忽视。
进入工业文明,尤其近十年来的互联网大潮的冲击,日历“实用”的功能性价值,其实已在慢慢丧失,但有意思的是,恰恰实在我们越来越“不需要”日历的时候,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印刷精美,各具匠心的日历,出现在坊间案头,蔚为文化景观。
在我看来,这种有意思的文化想象背后,恰恰是暗示了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背后包含的中国人文智慧,在经历了多年沉寂甚至“被打压”之后,如顽强的离离原上草,一俟阳光雨露再盛,立刻会蓬勃生长起来。
现在市面上各式日历品目繁多,各擅胜场,但是潘方尔老师与杨荫深先生“跨域时空”的合作,我觉得最能够代表日历本来的文化精神,这种图文相映,一日一赏的形式,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衣食住行、器物杂用、谷蔬瓜果、花草竹木、游戏娱乐、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千百年来的所经历的嬗变,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生活方式、传统信仰、人生价值追求诸多方面的思考,这是中华民族先人们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
如果再说一层,我觉得,这一册《民俗掌故日历》或许也是对当下这个凡事追求“速成”,人人属意“成功”的“镀金时代”的一剂清凉药方。每日展读一页,把心思慢下来,读读杨荫生先生的文字,品品潘方尔老师的诗画,你会明白,当下的从容和宁静,其实可以带来宝马香车、珠光宝气之外另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幸福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们太多人总在不经意间,就让它溜走了。
作者陆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群学书院联合创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