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
阅读中的断章取义,或者说研究是在变化中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方案。
开篇提到的分共听课中注意的侧面,开始认为是支持的态度,后来发现是一次尝试,当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做这个研究也是有价值的,能够从研究人员的层面分析教师的行为,用来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特征。
陈老师提到后来不让老师分工去对某一研究点观察具体的内容,是观课老师首先是抱着“自己能不能从课堂上学到东西”的态度去的,要能从整体中捕捉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地方。包括自己听课时候如何从授课老师的风格中发现亮点,不同的学生气质和教室氛围,教师会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
后来明确到,作为研究人员的观察和有利于教师学习的观察是不同的类型。有效果和价值的选择。
注意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有四个方面:综合性实践,差异性实践,情境性实践,选择性实践。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以教育伦理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背后是完整的人。这里的背后我读到的完整的是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是教师本身有把学生教好的良善动机,“我们”有帮助和引导的义务。进行观课议课,我们应该主要立足于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差异性实践在于一线教师有差异,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差异,尊重授课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环境,首先鼓励是陈老师的观点,对年轻的授课教师而言,发掘自己的特点成为特色是教师成长的方向。现实情况往往如陈老师所言,承担指导责任的观察者是相对更有经验 的研究者或实践者。立场不同,研究者只从研究价值层面发掘信息,高级的教研员如果亲自评课是很好的,陈老师提到的也是公开课年轻教师遇到的情况,案例中后来的教研员脸上挂不住,并不是对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分析课堂,注意到课堂中的变化如果也算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的话,确实年轻教师遇到的问题会有很多,在解决问题中会有更多的历练机会。
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境是与课堂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授课内容都是具体的情境。需要基于情境,找到案例式观察,能够从细节中读出人文意义和人情味的课堂信息。疑惑是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人文情怀从哪个方向着手呢?
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是选择性实践,尤其是昨天课堂中陈老师提到,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课,总是要受制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容量,课堂中需要注意到的考点。学生的体验,面面俱到需要的是更高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侧重点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