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多月来,一直在学习和时间管理有关的知识,并不断地进行实践和个性化改进,以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自己的“野心”。
早五点半起,晚十一点前入睡,每半小时记录时间用途,每晚睡前总结、计划。只要是睁着眼就得时刻保持着作战状态,否则这么多任务怎么能够完成。
这种广为流传的时间管理模式让我的生活看起来过得很充实。实施初期我也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这样坚持下去人生就开挂了啊,我可比别人多出这么多学习时间呢。但渐渐地我觉察到了不对劲,一天忙碌下来非常疲惫,而且明明很疲惫睡眠质量却不高。更令我吃惊的是,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使我完成更多的任务,反而会使我因为一点点的休闲开小差就心生愧意。很多任务的完成时间惊人的长,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也并没有玩手机、走神,而是连续坐在桌边几个小时保持着一贯的勤奋者姿态努力学习啊。
盲目给自己打鸡血熬鸡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种不可持续的管理方式必须接受改革。《精力管理》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审视我的时间管理。
其实一开始,我的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有问题——并不是说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就是出色的时间管理,而应是在全情投入的状态下完成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这才能带给你真正的满足感。所以,时间安排不应该是无缝衔接超长待机全程马拉松,而应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挑战。就像运动员需要科学的训练方式提高比赛成绩一样,我们也需要科学的管理精力,而非时间这一个维度,来可持续地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这看上去是有违我们心目中敬业勤奋专注的标准形象的。能够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桌边专注于工作,为了完成工作牺牲休息时间加班的人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模范。也许当前的工作他能够完成的不错,但对他的影响却是持久至一生的。
连续几个小时专注工作不是做不到,但这时你的身体早已启动应急模式,分泌压力荷尔蒙支持你继续工作。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短期内往往看不出什么影响,但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年、五年、十年,你的工作是眼前的,你的身体却是要陪伴你一辈子的。这些慢性毒素积累在你的身体里,和时间同谋一起销蚀你的身体和精力,你会变得急躁、愤怒、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的成功典范,保持社会公认的敬业勤奋实则病态的生活状态,你不得不摄入更多的咖啡因保持清醒,使用更大剂量的安眠药强迫睡眠,买更贵的化妆品来遮盖眼袋黑眼圈,还时刻面临着过劳死的风险。
这种长期精力消耗模式会使人“压力成瘾”,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长时间运转,渐渐失去换挡减速的能力。慢慢地,我们开始抗拒本能帮助我们高效运转的事物——停顿、休息和自我恢复。然后我们会陷入超速怪圈,再也无法关闭引擎。
也许你会说,这是社会常态,岂是我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
扪心自问,你想过做出改变吗?你试着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了吗?
我们必须学会为一天画上休止符,强迫自己在固定时间离开跑道,停止处理信息,把目标从时间成果转向精力恢复。
这描述的不就是我吗?为了能完成更多的任务,我压缩睡眠时间,减少和朋友的闲聊,不主动和外公外婆打电话……看上去一直在忙碌,却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精确到分秒而且只是单一维度的生活是可持续的吗?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读完《精力管理》后,通过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我确定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乐观,健康,勇气,坚定,谦逊。
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行为,寻找现实和价值观的差距,试着养成新的习惯——
1、每一天在做每一件事前,问问自己要做的是是否符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品质。
如果上课时有新的想法,就勇敢举手提出来;大家公认的水课但你认为这门课很有价值老师讲的也还不错,那就积极配合老师认真上课;如果这门课老师讲的非常无趣,上课听他讲还没自己看书来得高效,那就勇敢地选择高效自学,毕竟你真正要的是知识和技能;面对诱惑信念动摇时,想到“坚定”又会调动自制力坚持下去;想要在人前摆弄自己读过的那点书时,想到“谦逊”就会保持安静,继续静静积累和沉淀。
不再将日子过得像梦游一样,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动驾驶状态,靠惯性做事,而不去思考习惯引出的做事方式到底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珍惜选择的权力,根据价值取向做出符合内心声音的选择,这将为我们做事提供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2、建立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
这样做能确保精力有效使用当前任务,减少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将价值观和目标感有效转化为行动。
举个栗子:每周固定时间家庭微信语音,每周给外公外婆或者奶奶打一个电话。通过这些仪式习惯来填补我在亲情沟通上的缺失。
百日计划第三周,进一步发现目标设置的不完善性,欠缺的是口语练习,必须要提上日程了,不能总是像鸵鸟一样回避问题——乐观,勇气,坚定。
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