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上)

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上)

作者: 02b657fe74cd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20:17 被阅读83次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大明王朝都是中国王朝历史上的奇葩。

明朝有率八百府卫造反并打败几十万正规军的燕王朱棣,以地方对抗中央并取得胜利,这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有无处不在的监视百官的特务系统锦衣卫,有监视锦衣卫的东厂,有监视东厂和锦衣卫的西厂,可以说,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大特色;有幕虚名而徒费钱财去远洋的郑和船队,虽然成果巨大但却被正统文化所排斥,航海的资料也被后来的士大夫付之一炬;有被诛十族的方孝儒;有被凌迟,而老百姓生啖其肉的大明长城袁崇焕。。。。。。

经历了大明一朝,华夏子民的民族劣根性被放大,整个民族由开放走向关闭,相互猜疑的特性被人为的刻进了民族的基因里,冷漠,自私,奴性这些困扰现代社会的民族性格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成形。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是由一个完全的农民建立起来的王朝,朱元璋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其目的就是让朱家的天下长治久安,老百姓都安安稳稳的呆在一个地方做好羊的角色。

朱元璋的权利设计之中,没有与权贵集团,读书人分取利益的原则,在朱的眼中,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大权独榄。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对官员,上至国级,下至小吏,无论大小,想杀便杀,灭族更是频繁,凡是能威胁到他朱家天下的,无论开国勋贵、地方豪强,能幸免的是极少数。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胡惟庸案,被杀三万多人,清的是文臣集团,一年后的蓝玉案,杀掉两万多人,清的武将集团。在朱元璋杀人如麻的淫威下,官员清廉可能被杀(只因帝王不放心),贪污更可能被杀,名臣会被杀,伶臣也会被杀,可以说是人人自危。既然做官随时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所以官员也就没必要管老百姓的死活,享乐一天是一天。

不做官行不行?

不行,在朱的眼中,不出仕就是看不上他老朱家或者是心里有怨望,所以不做官的名士也是杀而后快。他发布的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许多名士因些被诛杀。

老百姓呢?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是否会给些温暖给他们?

开国之初,百姓贫困,朱为禁止官员过度剥削,在诏书中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且如人家养个鸡狗及猪羊,也等长成 然后用,未长成,怎么说道不喂食,不放?必要喂食看放有条理,这等禽兽畜牧主可用。”在朱的心里,老百姓就是完完全全的猪狗,是在长成后用来享用的。

在封建王朝,老百姓确实就是羊,帝王就是牧羊的,无非拔毛多少而已。但历朝历代,君权都给最底层的人留下了人格的些许尊重,给士大夫阶层留下了部分精神自由的空间。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他心里是否真的这样想,至少在官方的宣传中是这样,最起码在表面上做到了尊重底层人。惟独在明朝,百姓真的像牛羊一般被圈禁在一个个小地方,没有通行证(路引)不得外出超过百里。社会日常也被朱设计得细细的。整个社会因此毫无活力和生气。人都老老实实的呆在原地,做什么都是设计好了的,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宋朝与金、蒙对抗,经历了几百年,即使偏安一隅的南宋,也独力抵抗了武力强盛的蒙古军队一百多年。在军事上,宋胜蒙古的大战役并不少见,名将数不胜数。崖山之战,跳崖殉国的南宋最后的精英多达数万人。

明末,自明初皇帝不信任大臣,文臣不信任武将,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被彻底地融入到君、臣、民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是活在面具之下,表面一套,背里一套。崇祯轻杀袁督帅自毁长城,不信任不采纳边防统帅洪承畴提出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抵御满清的方针,轻率地督促边军速战而导致松锦之败,更使得宁远防线独木难支。这一切都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吴三桂看在眼里。及至李闯王的起义大军威逼北京,吴三桂在进退失据的情况下率军缓行勤王。等到李自成的部队打下北京城后对宗室贵族进行了杀戮掠夺,与李自成达成协议的吴家也未能幸免,被洗劫一空,加之李自成部下大将对陈圆圆的霸占,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最终转投满清,成为了满清攻打大明的急先锋。

满清的天下,几乎就是由这些汉将带将汉族的部队从北到南打下来的。而蒙古灭宋,却是蒙古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付出巨大代价才完成。宋亡,几万人自尽殉国,明亡,无数汉人投降并调转矛头充当先锋。

宋、明灭亡时读书人的反应。

宋词给我们留下了悲壮雄伟的爱国诗词。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示儿》这些诗词家喻户晓,士大夫阶层在国破家亡的威胁下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这些诗词脍炙人口。

而明朝呢?读书人,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在我看来,即使这点也没做到。崇祯死时,只有一老太监陪同。而明末,投降敌人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崇祯痛呼满朝文武尽是误国之人,而对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明朝皇帝对士大夫阶层的不信任,防范,任意屠戮视而不见。

明朝官员只懂做官,不懂经济,不知变通,死守规矩,对内外的变化视而不见,安能不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nu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