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中)

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中)

作者: 02b657fe74cd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20:18 被阅读26次

    有朋友看了《求缺日记-奇葩的大明王朝(上)》,开玩笑说文章有种族歧视。

    哈哈,关于这个概念,回答有与没有,都不好。

    回答有,道德不正确。回答没有,谁相信呢?这个问题就像女朋友问你,是她漂亮,还是刘亦菲漂亮,你怎么回答?

    瑞典是地球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人完全衣食无忧,你羡慕不?肯定羡慕。如果某一天你加入了瑞典国籍,你怎么看国人,彼时的你心里没有优越感吗?这是不是种族歧视。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这世上还有人可供羡慕,种族歧视就无法避免。因为羡慕别人,那是别人比你好,而这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和你一样以及不如你的人,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拿这些人来作比较的。羡慕的反面是什么?呵呵。

    其实种族歧视是很正常的,人就生活在比较之中。不正常的是极端的种族歧视,比如二战时希特勒对待犹太人,日本鬼子对待中国人。

    回到我们的大明王朝。本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从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若是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我们置身其中就会发现无论是谁都是可怜人。但是这样就没了意义,我们同情具体的个人,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总结历史,扬长弃短。

    为什么要拿大明王朝来说事?

    最近在构建心理学的系统,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研究人性。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忍耐的民族,但是同时,自私,冷漠,保守,欺软怕硬也是我们的民族性格。而这些民族劣根性跟几百年前的明朝息息相关。

    朱元璋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在元末加入起义军后,可谓是超级开挂,虽然九死一生,但依然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两大强敌,打进了权力的最高峰。几十年的农民生涯,最底层人的性格以及被压抑了几十年的人性最阴暗面被融入到了皇权这个庞然大物之中,朱元璋是在凭着自己对于皇权的想象在当皇帝:对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生杀予夺,君无戏言,可以随意让人当大官,为所欲为,天下任何事都是他说了算。

    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对大臣的诛杀是家常便饭,无论是什么官,只要他看着不爽,无论有罪没罪,无论亲近远疏,就可以马上干掉,一家家的杀,一族族的杀。在明一朝,诛连灭族是最盛行的。窝藏钦犯会被灭族,知情不报会被灭族。廷仗,这个让官员尊严扫地,闻风丧胆的刑法,在大明朝被皇帝运用的炉火纯青。廷仗就是拔了大臣的裤子用板子打后背和屁股,按皇帝的示意,很多官员被活活打死。所以官员人人自危,互相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自然而然地扩大到了民间。正如张宏杰在《千年悖论》里描述的那样:

    朱元璋把皇权扩大到了极点,把自我放大到了极点,他的行为严重压缩了其他成员的生存空间和权利空间。他强悍野蛮的人格阴影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你不也反抗,你也无法反抗。洪武朝那么多的冤案,那么多的血腥,那么多的不公正都那样毫无阻碍的出现了,抗议之声寥寥。而这仅有的几声呼喊,也被朱元璋毫不手软地抹杀干净。他的野蛮践踏使社会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摧毁殆尽。人们原本不多的自尊意识更被扫除一空,奴性就在人格空地上野草一样蔓延开来。中国民族的整体人格素质在朱元璋时代从原本不高的基点上又做了一次大幅度的退化。

    消除任何不稳定,任何对朱家天下构成威胁的因素都要被防范和除掉。按照朱元璋的思路,老百姓像牛羊般被限制在规定的土地上,老百姓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都被规定的死死的。违规的成本非常高,轻则刑罚,重则杀头。至此,民间活力被完全扼杀。大宋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已经有所松动,经济结构开始趋向开放,手工业和商业都迅速发展,社会活力有所增加,基于此,政府功能变得繁复,财政制度也趋向于理性化。朱元璋以他独特的创意,建立起了一个超前稳定,但我们民族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被彻底的掐断。也就是说,明朝并没有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将皇权发挥到了极致,皇权对民间生命力的扼杀前所未有。

    朱元璋死了后,继任的君主们没有他那样的威望和神武,文官集团在时间的苌河里慢慢联合起来对皇权作了种种限制,为什么这样干?因为皇权太可怕,官员的可怕遭遇就如梦靥般笼罩在现在当官的人身上。而皇帝,作为大明子民的绝对精神图腾,自然对这些限制非常抵触。《万历十五年》里,万历皇帝的经历就是这一背景下的真实写照。万历皇帝在继任后,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自己的存在就是个仪式而已。而万历皇帝在年轻时也是个血气方刚的汉子,在这种政治格局中,因为无法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他表现出了罕见的不配合和消极。几十年不上朝,空缺的官员不补缺,万历和文官集团就如同两个对手般,互相拆台。

    到了崇祯皇帝这里,朝政的糜烂已经深入骨髓,大明王朝就如同一架行驶在下坡路上的马车,任何的外力都会让它加速的下行。崇祯皇帝也想励精图治,恢复祖业,无奈大势已去,因为没有人才,没有民意基础,任何的变革都归于徒劳,反而耗费元气。在李自成大军快逼进北京的时候,是否调吴三桂入京的廷议就搞了一个多月。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不信任,因为怕担责任,袁督帅必然被杀,吴三桂也必然会反叛,即使吴三桂不反,也会有张三桂,李三桂来承担这个角色。明朝灭亡是必然的,满清入关则是偶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缺日记-历史系列之奇葩的大明王朝(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kv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