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例子,提升语言能力
——基于语用功能的小学高段文本解读略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教育理论一直指导我们探索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功能,进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高效化。并且将这种高效化的教学效果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和追求。
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除夯实识字教学外,对学生语言积累尤其是文本中优美词语的理解积累,精彩语段的学习积累都做得扎实到位。而学生习作语言却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甚至有些习作语言口语化现象普遍,词不达意,语言运用不恰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的量还是很有限的,二是学生对积累的语言材料理解不够通透,导致不会使用,或是使用时出现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的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尤其要抓实一个点,那就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材料的积累,并将这些积累能有效指导学生咀嚼消化吸收,成为自己学习的营养品,在习作时能信手拈来,恰当运用,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理勾连。
一、解读优美词句的语境作用,分析具体通透,教学时方可通俗易于理解。比如《跳水》这篇文章中,第一段中的成语“风平浪静”,四年级学生对于这个成语的意思理解难度不大,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海面平静,但是放到《跳水》这一课第一段,还有它的语境意义,即风平浪静,人们神情悠闲,精神放松,所以才有闲暇逗猴子,而这个成语的功能其实还有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基于这样的解读,理解之后,我们教学时便不会浅显地停留在只对这个成语的大意让学生记录在课本上,学生对这个成语理解通透后,以后在习作中就会灵活、恰当地运用。再比如《跳水》中“猴子显然知道人们逗它玩”中的“显然”一词,意思很简单明显的知道,我们解读文本时可以联系猴子精明的特性,猴子通人性又非常精明,他知道人们拿他取乐,所以他故意戏弄孩子,才导致最后的险象环生。这样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把词语的本意、语境意、作用真正解读到位了,教学时传授给学生的词语才是鲜活的,学生才会活学会用,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品。
二、随文抓好留白,适切补白,立体化解读文本内容。一篇教学文本中,作者的语言往往有一定的留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在解读时若能巧妙抓好这些留白,并且适切地进行补白,教学时学生对文本理解就开阔了,而学生补白的同时也是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机。比如《跳水》中,孩子气得直喊,我们解读时可以补白种种小孩子喊的话:站住,你给我站住;你停下,该死的猴子;你站住,让我追上你,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样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再去补充孩子说的话,孩子此处的语言,学生就能深入理解孩子当时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同时对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训练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解读文本时,适时加入微写作训练,实现读写的有机勾连。选入教材的阅读篇目,尤其是写作型文本篇目,乃经典之作,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范例的作用。我们在解读时,尤其要抓好训练习作的切入点,在这些切入点上做足功课,设计巧妙的微写作,这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跳水》中对于孩子的动作描写:脱了、爬上、穿过、抓住等等一些列动作描写,把小孩子气急败坏,想急于抓住猴子的迫切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解读文本时,我们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进行一个片段练习,让学生写人物的动作,要求运用三个及三个以上动词,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传神的动态过程。这样的随文微写作练习,既训练了学生把积累到的词语恰当运用的能力,又强化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一切教学最终的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语用的文本解读能有效设计教学策略,能将读写有机勾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