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爸爸妈妈们会发现,关于规矩的事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抗拒了,甚至不再和你硬碰硬,而是学会了迂回战术。
孩子在——
2、3不想刷牙的时候,是梗着脖子哭闹拒绝;
3、4不想刷牙的时候,TA开始讲条件能不能再看一本书再刷、能不能过一会儿再刷?
5、6岁不想刷牙的时候,会自己走进洗手间呆一会,然后走出来谎称自己已经刷完了~
于是,关于立规矩爸爸妈妈们又陷入了新的困惑中。
开始重新审视: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如何执行才能让TA产生遵守的内驱力,从而由他人监督升级为自我监督?
那些头三年没立成的规矩,继续沿用以往靠说教和限制行为的方式,你也腻了,孩子也腻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不起作用了。
你一开口,孩子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了“刷牙,不刷牙牙就烂掉了,再不刷就取消视频时间了。”
我知道啊,烂就烂吧!我晓得啊,不看视频就不看!
你们还能怎样?
3岁之前,限制行为比讲道理更有用,
但是4、5岁之后,孩子可以自己理性思考,能够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父母的角色就应该转变了。
父母养孩子也是打怪升级,孩子大了,需要换种方式管了。
1
回到最初,为什么要立规矩?
一说立规矩第一反应就是“限制”——这是父母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最后防线,当TA们破坏时,我们的责任就是及时叫停或者给予限制惩罚。
然而,立规矩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获得自由!
前阵子看到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反复复读上十次——
我现在敢站在悬崖边,就是因为边上有栏杆挡着,如果没有这栏杆的话,那我肯定会站在离得更远的地方。
而规矩,就像这悬崖边上的栏杆,有界限感(规矩)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TA们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没有这个护栏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
孩子小心翼翼,站不到更远地方,看不到更美的风景。
总是担心会被掉下去,即便还有一段距离,心里也常会因为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而不敢靠近。
这样的话,很多站在高峰上才能看到的风景,比如云海、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孩子就有可能错失了,他看到的永远都是不完整的,或者比别人慢半拍。
另一种可能是
任性妄为,想怎样就怎样。
天不怕地不怕,想看好风景往前冲就是了!看到好风景的同时也有可能失去性命,得不偿失。
这两种方式,其实会限制孩子的的人生高度,以及TA能走多远,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具体生活。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有了孩子后“混乱”似乎就是一种该有的常态。
但这样其实很糟糕,经常会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而大发雷霆或浪费几小时的时间来解决找不到东西这个问题,带孩子本来就忙,一来二去就更乱,长期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忙乱加剧、带孩子更疲惫。
其实我们每天在用完某一个物品之后,第一时间“耽误”两分钟把它放回原位,下次再用时,从来不用花时间去想和找东西在哪里,节省时间不说,生活也安排地更轻松和自由。
如果我们是一个坚持“物归原位”的家长,首先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规矩,虽然期间也反感过,不想做过,但如果坚持下来。就会实现“时间自由”,才没有那种被孩子绑架、被家务捆绑的束缚感。
立规矩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一种自我掌控的能力,往大了说是自律。而自律的终极目的不是让人有束缚感,而是让人感到自由。
当我们和孩子搞清楚为什么要立规矩之后,执行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2
如何找到正确的立规则方式?
我们总是担心慈母多败儿、又怕过于严厉孩子逆反,破罐子破摔,松紧的尺度似乎太难把握。
其实,最好家庭养育模式是——高要求,高接纳——规矩要立、情绪也要接纳。
1966年,某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著名的“家庭养育模式”(Parenting Styles)理论。
她对父母类型和其养育模式进行了简单而直观的分类,分别是:
要求高、接纳低的独裁型;
要求低、接纳高的放纵型;
要求低、接纳低的忽视型;
要求高、接纳高的权威型。
注:“要求”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管制。“接纳”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情感的敏感和接受度。
在“家庭养育方式”提出的几十年来,“权威型”都被公认为是最积极、健康、有效的养育方式。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接纳度很高
很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包容孩子,对孩子情感和需要积极回应、重视倾听和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一起做出决策。
但同时TA们也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TA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清晰的规则,有坚定的管教,对孩子的表现有高期待。
这是一种对孩子的生活与成长高度参与和控制,但情感上又高度接纳感受和情绪的养育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高要求和高接纳,是最能够养育出“成功”的孩子的途径。
但是许多人只做到了前者——接纳度高、要求(规则)不足,导致过度包容成为放纵型。
放纵型养出来的孩子过于自我,当遇到规则或者权威(比如幼儿园老师),TA们往往随着性子不乐意遵守,无视并且反抗。同时专注力和耐性都很低,在学校中往往因为缺乏自制力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成年之后,往往很难获得学业和工作上的成就。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着性格的不同,但,任何孩子,都同时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行为上的管教。
3
具体到立规矩这件事上要如何执行?
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多画饼,少挖坑。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讲道理经常讲不通,所以我们执行规矩的方式通常是以“后果”为导向的。
TA们往往因为“害怕”或“失去什么”而遵守,比如不刷牙牙烂了去医院很疼,比如不刷牙不能看视频。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TA们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你,最常见的就是“你不让吃我就不刷牙”、“你不让我看我就不吃饭”,或者完全不屑:你随便,还能把我怎么样。
甚至开始跟你对着干:你越不让我怎么样我越要怎样,这就是常说的“禁果效应”,这样的后果甚至会超过不遵守规矩的后果。
所以,这个阶段执行规矩要多画饼,少挖坑。
正确话术不再是“不行、不能”“否则会怎样”,而应该是“这样做你可以得到什么……”,因为他们初步具备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尤其是4、5岁之后孩子。
比如孩子不刷牙。
在孩子还比较小时这样对孩子说“不刷牙的话牙齿就会坏掉,还会非常疼,要看牙医不说,严重了很有可能要拔牙、会流血,非常难受非常疼!”
但大了再这么说,孩子完全不吃你那一套啊,因为TA们不惧这个坑,不怕疼,知道会打麻药。
但是,当我把“挖坑”变成“画饼”之后,竟然画风大变!
我们这样说
家长:刷牙是为了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牙齿,你爱吃糖和蛋糕对不对,那你想一直都可以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吗?
孩子:想。
家长:想就要刷牙,这样才有机会想吃就吃。
而且你现在还小,有很多美味还没有尝到,如果我们保护好牙齿,等长大之后不仅可以冷热酸甜想吃就吃,还会因为有一口洁白、亮丽的牙齿而变漂亮哦~
听到这时,我相信孩子已经开始两眼放光了,父母画饼成功!
规矩不是限制是自由,父母不是敌人是战友。
陪写作业/兴趣班也是一样的道理。
读英语、练琴、练书法这些,孩子常有打退堂鼓的时候,小时候画饼不懂,所以想要顺利执行就是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怎么样;但长大明白之后,就可以画饼了。
妈妈看到你在学校的舞蹈表演了,妈妈感觉特棒?你今天在台上表演非常自信,动作优美,得到了台下大家热烈的掌声,同学和老师都说你的表演非常专业。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盯着TA什么没做好,而是要和TA站在同一战线上,和TA一起想办法,去共同战胜那个内心当中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槛,最终实现自然而然的自律,获得真正的自由,看到更美的风景,获得更高的成就。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学习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指导规划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