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最美古诗专题诗词曲赋赏析系列简友广场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咏夏至古诗词赏析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咏夏至古诗词赏析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6-20 09:00 被阅读0次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

    ——咏夏至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清代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中解释了“夏至”一词的由来:“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频繁,多雷阵雨,民谚说“夏雨隔田坎”。此时,也是江淮“梅雨”季节,梅子黄熟,空气潮湿,阴雨连绵。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喜阳,鹿角朝前而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竭,所以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蝉在夏至后开始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作半夏。

    在古代,夏至和冬至一样,是民间的重要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民间在这天有祭神祀祖的习俗。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形象地描绘出夏至时节的物候特征: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首联“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写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鸣声,它似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中。这写的是夏至二候“蝉始鸣”。 

    颔联“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写夏至时节天气的炎热。“太阳宫”,太阳神居住的宫殿。传说,燧人氏曾乘鸟去取火。这时,即使龙也畏惧炎热,潜在碧绿的潭水深处;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颈联“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写夏至时节雷雨频繁。每当下雨前,乌云翻卷,频频飞驰闪电;雨过天晴后,常常看到彩带一样美丽的彩虹。

    尾联“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写夏至开始,阳气逐渐衰退,阴气开始上升。“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蕤宾属阳律。“移去”,改变离去。“二气”,阴阳二气。此时阳律“蕤宾”换移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奔东西。

    全诗对夏至时节的典型物候进行了形象描绘,显示了夏至时节生物、气候的特征,读后印象深刻。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夏至日作》,用朴素的辩证法解释了夏至的到来: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前两句“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璿(xuán)枢(shū)”,指北斗。璿,北斗第二星;枢,即天枢,北斗第一星。古人认为北斗的斗柄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转动。“相错行”,更迭运行。这两句写天上的星辰无休无止的转动,地面上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运行,现在到了夏季的夏至时节。诗人用朴素的辩证法解释了夏至的到来,是大自然四季运行的自然现象。

    后两句“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赫曦景”,炎暑炽盛的景象。“一阴生”,古人认为阴阳互相倚伏,阳盛之时,阴气已萌生,故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之说。诗人传话给人们,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从今日起昼短夜长,阴气开始萌动,秋冬季会慢慢来到人间了。

    诗人用朴素的辩证法描写了夏至,说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告诫人们:炎炎夏日正是庄稼伸枝长叶、籽粒灌浆、孕育丰收的季节,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大好时机,加强田间管理,迎接秋收的到来。

    北宋诗人张耒的《夏至》,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四季变换规律的认识: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前两联写大自然四季变化的因由。诗人认为,春天有化生万物、养护乾坤之功。养护到极盛的时候,即“长养功已极”,就产生卦变,春悄然转化为夏。但是对于天地间的时节变易、流年暗换等,人们常常是后知后觉的,当其事物初萌之时,浑然不觉,正如“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即人们还停留在春天的意识时,夏阴已经悄然出现了。只有善于体道而细心观照天地微妙变化之人,即尾联的“观化子”,才会对此有敏锐的觉察。(比如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这一句诗“杏花消息雨声中”,因春雨之温润,而隐约觉察杏花将开。对事物未萌将萌时的敏锐觉察,就已经接近于观化之人即观化子)。

    中间两联具体写四季的变化。“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肃杀草木的冬天,随着北斗星斗柄的移位而转换季节,寒暑更替又是一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那些长得高大雄壮直冲云霄的树 ,哪里能长久地保持芬芳鲜润的状态,到了冬天叶子也要凋谢了。说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结尾两联赞美那些善于观照天地变化的修道之人。“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说人们常忽视事物都是从微小征兆开始量变到质变的,之所以一叶落而知秋,是因为变化之道已寓其中,可用此理来推演一叶落之后将会怎样的渐进变化了。“韪哉观化子”,那些善于观照天地变化的修道之人是真的明智啊,凡事不会强求强争,因为他们洞悉时机变化,知道待机而动,顺势而为,不做多余的事,所谓“默坐付忘言”。知道坐而待机而动,无须多言。“付”是付诸,即付之于的意思。“付忘言”就是付之于不言说。这里不但用了《庄子》里的意思,也并用了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之意。

    诗人借咏夏至的到来,表明自己对大自然四季变换规律的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南宋词人史浩的《卜算子·夏至》,对宋代夏至习俗做了一次全景描绘: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对宋代夏至习俗做了一次全景描绘。 炎热的夏至,在词人笔下展现出别样的风情。 

    上片一、二句“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符箓”,道教中的一种法术,认为佩戴身上,可驱鬼镇邪。玉搔头:指玉簪或美女。 艾虎:用艾草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给儿童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夏至日,女子身佩着符箓,头上插着玉簪;儿童头上戴着艾虎。这两句交代了夏至的佩戴习俗,即佩符箓,戴艾虎。这是通过视觉从女人、孩子的角度来写夏至习俗。 

    三、四句“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在这夏至日,听一曲悠扬的歌声,饮一杯醉人的莲花酒,看那出水碧绿的菖蒲,更加令人陶醉。这两句交代了词人如何过夏至。这是通过听觉来写夏至听歌饮酒、赏荷、观菖蒲的活动。 

    下片一、二句“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角簟”,细竹篾或白藤织成的席。室内隔着碧纱厨,词人躺在竹席上,摇着扇子消解夏天的烦闷。这两句由室外描写转入室内描写。屋子里挂上了帘子,铺上了凉席,词人不停挥动着扇子,以此消除暑气带来的烦闷。 

    末两句“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炎曦”,比喻高热。只有先生安然不动,心静自然凉,不怕炎热临近。夏至到了,意味着炎热盛夏真正到来了。词人告诉我们,在炎热的盛夏,只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能消除炎热,平安度过暑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咏夏至古诗词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sy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