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惩罚》这一章节,后面留的思考题是:把您平日里经常采用的惩罚手段——写在纸上,加以分类,然后自己进行一下评估。
平时采用的一些方法如下:
1、剥夺型惩罚。大家都可以去上体育课,而你不行,因为你的作业没有完成,需要你利用课间以及体育课的某段时间完成。
当然,肯定不能让他整节课都不能上,看完成的差不多,也让他跟着上会儿体育课。
只要让他看到还有上体育课的希望,作业完成的就会比较迅速。
2、取消发言权。这个方法对上课乱说话的学生特别管用,因为他说的话完全跟课堂教学无关,有时甚至会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带走。
所以,上课前就会跟学生约定:如果上课积极发言,可以有奖励,但是如果乱说话,这节课的前半节你只能听,不能说。
如果有问题,可以在我讲完课之后单独找我问,或者下课后,到办公室找我。
3、不准进教室。这个不准进教室一般不超过5五分钟,这就是指那些明明听到上课铃响,明明看到老师已经站在教室里了。
可ta还在校园中慢悠悠的晃着,还不时的东张西望,尤其是走到教室门口后,还直冲教室,连个“报告”的意思都没有。
这个时候,我就不允许ta进教室,等他明白过来,主动“报告”,我会请ta进教室,不影响正常上课。
4、调离座位。这就主要针对扰乱课堂,或者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上学期,我们班的鑫玉被数学老师从第一排调到第二排,问清了事情的原委,主要是因为鑫玉上课太闹腾了,把俩同桌也搅的写不成作业,听不成课。
而第二排的位置就在我的桌椅旁边。
我进教室看到后,鑫玉还有些不好意思,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坐下看书了。
鑫玉说:“老师,我坐你旁边了。”
我对她一笑,说:“太好了!老师也想有个同桌,以后你就是我的同桌了,我们要互帮互助,不会的一定要向我这个同桌请教哦!”
从那以后,鑫玉上课特别认真,遇到不会的字,一定主动问我,还要求我给她听写。
两个星期之后,鑫玉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因为我可以感受到鑫玉的进步,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她一定有改变。
这个不像惩罚,更像是鼓励。
5、没收物品。佳鑫上课玩东西,屡次提醒都不收起来,于是我把他自己带的锁和刀子没收了,这是不允许带到学校的。
没收的时候,我都告诉他:这学期结束了,记得向我要,带回家。
结果我把这事都忘记了。
直到考完试,佳鑫跑办公室问我要。
我才想起来有这回事,赶紧给佳鑫,让他带回家,不允许再带来了。
今天的书中就提醒我,上课没收的东西,一般下课就要归还,一时不便归还的,一定要跟学生明确何时归还。
在我看来,及时归还会更好一点,我们一旦忙起来容易忘记,但这件东西可能对学生很重要,所以,及时归还会更好。
6、处理打架事件的方法及心理变化。以前学生打架,学生一跑来告状,就就立马叫过来,一人批评一顿,谁也不吭声了,就让走了。
这个过程最大的弊端就是也不知道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更没有听听学生的述说,就是“囫囵吞枣”式处理方法。
后来看书上管老师带班,那次佳鑫和明奇打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站在那也不说话,静静地听他俩把事情说完,看来是俩人你一下,我一下的冲动导致打起来了。
我说:“听说练散打也有方法,也有法宝,你俩想不想学?”
俩人一听,特别好奇,“什么法宝?”
你看,俩人大家,身高、体重、胳膊长短、腿长短、谁先出手,出手速度与命中率,用脑袋思考,都是有讲究的,你俩想不想演示一下。
俩人就按照我说的步骤开始了,一步挨一步,俩人不分上下。
俩人在我没有喊停的情况下,都停手了。
佳鑫说:“老师,看来这散打也不好练啊!”
对啊!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思考一下,三思而后行。
看似打着玩,万一受伤怎么办?
这件事没有任何批评,也没有任何惩罚,就当是给众学生讲了一个案例结束了这场斗争。
放在以前,肯定又是一顿狂风暴雨,把自己气的不轻,学生还无动于衷。
这都是看了管老师的带班方式给我的启发,今天看王老师的书目,让我对惩罚又有了新的认识。
惩罚的简单本领是直接惩罚,而如果换种方式,化惩罚为鼓励,为引导,为宽慰,那我们就真的修炼到较高的层次了。
这便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愿你登高远眺,归来依然风清月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