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燕卿与枞阳中学 - 草稿

张燕卿与枞阳中学 - 草稿

作者: 北窗外的记忆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00:45 被阅读0次

                                (1)

    枞阳中学新迁校址在银塘东路夏家岭,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学校特地邀请安徽文史研究馆馆员许孔璋先生撰写了《枞阳中学赋》,以刻石流传。

    “尔乃夏家岭头,重重叠叠翠竹;通衢道畔,逶逶迤迤平原。天造地设,千亩校园。横空出世,紫墙乃襁褓天骄;艺术佳构,琼楼凝美妙乐章。山与湖其相绕,林与校其相连。极审美以怡性,探新知于芸编。入高耸之院门,步经纬之林荫。环校观览,巡礼新境。长廊广庑,溢彩流光。晴岚凝紫,香雾迷津。点水蜻蜒款款,穿花蛱蝶深深。清溪泻玉,石磴接云。彩彻区明,落英洒径;净雅住舍,绿荫映窗。柳堤虹桥,花林湿重。有地皆绿,无时不春。”

    站在新的校园里,伫立《枞阳中学赋》的碑刻:“枞阳古邑,建自皇汉。人文渊薮,史志典藏。汉武巡江,雄矶弯弓射蛟;陶令宰守,筑亭惜阴运甓。以智博物,哲思地老天荒;休那精史,诗题枯藤树倒。望溪义法,经纬道统程朱;田间诗易,论著合诂屈宋。海峰雄才,文章直承八家;惜抱训纂,修集功成四库。勉成国器,汝纶扶桑考察;收藏珍籍,萧穆域外遐求。澹然狂生,安大讲授通史;芝英侠女,鞠隐捐资创建。征聘名师,李德膏创安徽公学;结交东渡,史益吾组西巢鸭派。”

    我的思绪停留在许孔璋写的:“残栋颓垣,张燕卿创四毅于陶公祠宇;高楼矮舍,何养性选枞中于莲湖涯岸。”

    记得枞阳中学汪宝老师的注解:“张燕卿,解放前开明士绅,于1946年创办四毅初级中学,因陋就简,选校舍于陶公祠内,是为张氏家族学校。何养性(1901—1973),名子诚,曾教授于著名文学家姚永概家暨宏实学校,解放后任文教科长及枞阳县副县长。”

    那一天,去往官桥的岱岭庄,在岱岭庄的张雨林先生家里,我知道了他的叔祖父是张燕卿,并知道了许多关于张燕卿的故事。

    1974年张燕卿在安庆病故,按照落叶归根习俗,回家乡官山安葬。在回家的路上,沿途不断的有人放爆竹接送棺椁,从官桥镇到官山岱岭的五里路途中,沿途爆竹绵绵不绝,响彻云霄。

    那些燃放爆竹的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他们记得张燕卿校长的恩惠,自发的来送张校长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有许多人写了挽诗、挽联,由衷地献上对张燕卿校长的崇高的敬意:“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张燕卿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是他一生中的“博爱”之心无意间为自己赢得的。古语说:人贵在于德润身,张燕卿创办的四毅中学的善举大德,深得家乡人民的称赞。

    官山的岱岭庄,是张燕卿家的祖居地。清朝康熙年,枞阳连城张氏十世祖张孔纪,以同一张图纸的模样在连城、戴岭、官山同时建了五座庄屋。

    张孔纪给这五座庄屋取名叫“龙、虎、金、玉、戴”。沧海桑田,这五座庄屋仅剩有龙庄和戴庄还有些残存的印迹了,戴庄,就是现在的岱岭庄。

    1901年,1912年,连城张氏有一个叫张梦兰,一个叫张燕卿的兄弟二人出生在连城山下的岱岭庄。

    兄弟二人相差十一岁,哥哥梦兰十七岁的时候,弟弟才六岁,父亲却英年早逝。一家的重担便落在了张梦兰的肩上。

    张梦兰肩挑起持家、孝母、抚育弟妹的责任,他从年轻的时候便开始经商了。说是经商,那时侯只是将安徽的笔、墨、纸、砚带到很远的云南去卖,换取一点差价。

    哥哥张梦兰用自己的努力,让弟弟张燕卿上学读书。家里的祖上是书香门第,张梦兰知道,读书是光耀门楣的好事,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扬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以自己的百倍艰辛,一心一意栽培着弟弟张燕卿,希望他学业有成,能为国、为民、为家族干一番大事业。

    那些年的慢时光里,张梦兰外出到云南、四川经商,山高水长,当时交通没有现在这样发达,除去舟船,就只有靠步行。每一次的出门都要三五年才能回家一次。

    每一次的回家,母亲便在儿子面前喋喋不休地唠叨着:“你看这家买了田,那家又买了地,我们家这么多年,没置一分田地。”

    望着母亲的唠叨,张梦兰笑着说道:“我们家也买了好多田地呀!”

    母亲不解地问道:“田地在哪儿呢?”

    “在弟弟燕卿的肚子里。”

    母亲听后,点头笑了。古桐城的文化传承,“家有金山银山,不如满肚子文章”。

    张梦兰把经商赚来的钱都供给了弟弟燕卿读书。学知识,比买田地强。

    弟弟燕卿,聪明好学,没有辜负兄长的希望。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大学”(法学院),就这样,哥哥张梦把弟弟张燕卿培养成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

    在枞阳的老街,老街的后街有一座山叫达观山,达观山的南麓有一处古遗迹叫射蛟台。关于汉武帝枞阳江中射蛟一事,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达观山的东麓也有一处古遗迹叫陶公祠。《枞阳县志》陶侃小传:“陶侃,字士行,鄱阳人。晋平定东吴后,他迁居庐江郡浔阳。庐江太守张夔慕其才华,召为督邮,领枞阳令。陶侃在任枞阳令时,清正廉明,后人特在枞阳镇建陶公祠,以兹纪念。”

    陶公祠和射蛟台,这两个地方都与张燕卿有关联。张燕卿(1912-1974)字梦悦,一字梦阅。民国时期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实业家。桐城县官桥乡连城戴庄人(今枞阳县官埠桥镇岱岭庄)。上海法科大学(今上海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历任庐江县、立煌县县长。六岁丧父,由兄长张梦兰培养资助其完成学业。

    学生时代的张燕卿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曾经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停止内战。抗战初期,随安徽省财政厅长章乃器赴立煌县,投身抗日,从事整顿安徽财政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国民党内战,拒任桐城县“戡乱委员会”委员。

    1946年回枞阳,在达观山东麓的陶公祠创办四毅中学,寄希望于教育建国,培养青年一代。他任四毅中学校长(1946年—1949年)的同时,又兼任桐城师范校长。在主持两校工作繁忙之际,常跋涉于桐城、枞阳之间,备尝艰苦,为今天的桐城师范和枞阳中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毅中学校位于达观山东麓,枞阳老街区的中部,依山坐北朝南,与城隍庙隔着一个大操场。以前的这里是陶公祠小学,日寇飞机轰炸后不久,日军侵占了陶小和城隍庙。

    日寇投降后,张燕卿在陶公祠被炸毁的残垣断壁间办起了四毅中学。张雨林先生曾听家里的老人说过,创建四毅中学校的木材,取于官山张氏蜈蚣地祖坟山上的树,从河场涧沟始发,顺流到连城湖再经长河,在枞阳上码头上岸,把木材运往陶公祠的山坡上去建校。

    张燕卿先生 张梦兰先生(连城乡贤)办学前,为了筹备经费,全家人省吃节用,开源节流,过新年,全家人也舍不得花钱添置新衣裳,民国35年(1946年),在陶公祠,创办“私立四毅初级商业学校,张燕卿任校长(1946-1949年)。当时教师有12人,男师11人,女教师1人,另有专点汽灯的,传达室的,食堂做饭等校工多名,当时学校分甲乙两个班,甲班66名,乙班45名。民国36年(1947)四毅中学新建两层楼房,建校的木材,来自官山村蜈蚣地张氏祖坟山上的树木,新的教学楼建成后,校园的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内有8间教室,2间图书馆,每个教职人员,都配置宿舍,学生逐年增多,民国36年秋,“四毅初级商业学校”改为“四毅初级中学,”四毅中学的创办,在当时是枞阳最具有规模、最有引响力的学校,在“四毅中学”读书毕业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遍及全国。

    1949年秋,根据桐庐县人民政府决定,私立四毅初级中学与私立高甸初级中学合并,校名为桐庐县私立枞阳初级中学。1951年9月,湖东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枞阳初级中学,改私立为公立,更名为“湖东县枞阳初级中学”。

    1953年,改校名为“安徽省枞阳县初级中学”1954-1955年,为扩大办学规模,筹款约30万元,选新址何家洼兴建校舍,1955年迁入新校舍办学。1958年秋,学校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安徽省枞阳中学”。

                              (3)

    从1946年到1949年,张燕卿任四毅中学校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他在达观山南麓的射蛟台下建起了油厂,油厂的名字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二字。

    人和油厂的建起,不仅为四毅中学的经费困难解决了问题,也为张燕卿的许多家乡父老乡亲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听张雨林先生讲:人和油坊当时在枞阳镇上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三部木榨,创造了几十人的工作岗位,余板庄的汪生先,河场的陈先生,皆在人和油坊当大师傅,岱岭的张贤产先生,是张姓氏族的长辈,在人和油坊负责生产上的全面工作。

    先生的叔祖母任总经理和主办会计,河场又有一位陈先生和老王庄王先生家里,无田无地,生活困难,张燕卿也帮他们的儿子在人和油坊找份工作赚点钱,好补贴家用。张雨林的祖父分别安排陈姓家的孩子,为人和油坊放牛,王姓的孩子在人和油坊“赶碾”。

    过去木榨榨油,油菜籽炒熟后,放到石碾糟内,再用牛拉动石碾盘,围着石碾糟转圈碾压成麸,为了拉石碾盘的牛不停的工作,为了防止牛粪、牛尿不拉到碾糟内,所以,安排一个人在牛的后面跟着,此工序叫“赶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燕卿与枞阳中学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vf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