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二是:常态性,即平实
知名学者专家提出这点的开头即说道“我们收到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就是准备过度”。
去年给职业院校的教师们提供培训时,课间也有老师提到多次被校领导指派完成公开课,也是一堂示范课供参访外宾或其他教师观看,但完成几次下来已经有种“被限制住”的感觉,因为公开课好像已经是一场“SHOW”,课前需要很多的准备,但好像又有一定的套路去准备并完成它,但是这多数都是活动当天结束后,这个课程的内容也不太会在日常教学中呈现,回归到日常的常态教学时,该面对的现实难点跟问题还是继续存在着。再者让这位老师困扰的就是刚刚说的被限制住的感觉,感觉自己的思路可能被局限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没有创新点,这也是争取外出培训的原因,想获取新的观点跟能量。
这样的情况放到中小学教学里,可能也是现在对公开课存在的影响,需要大量准备完成这场课,多了点迎合的味道在里面,但回归到日常课堂后,可能还是平平淡淡的完成多数的教学,但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从思维上就先做改变,课程上传递和输出的每个内容都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能评价测量该堂课的有效性,是日常教学中就要时刻关注的习惯性思考与教学设计,而不是到了有公开课或有外宾来方观课才去做这些考虑。
我们常说“常态化”,那一堂好课的常态化生成与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你的target audience是“学生”,最终要从课堂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们,所以“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的课”才是“平实”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