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越快乐

作者: 职场小能手Sara | 来源:发表于2016-08-04 17:41 被阅读94次

    《越读者》这本书,在上月初早已经读完,读完是深深地震撼,懊悔早已听过名字的书为什么现在才读。

    就是觉得太赞,所以迟迟不敢下笔来写笔记,怕表达不出万分之一的原意。

    但是想着可以每读一次来更新一次感受,所以还是开始写第一遍摘抄笔记,后面可以就每一个感兴趣的点来展开。

    作者郝明义是出生在韩国的华侨,台湾出版业的大咖,一开始听过他的名字是因为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他翻译的。

    《越读者》一共分成7章,对于我来说,每一章都非常有趣,都不舍得跳读。


    01

    第一章: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谈起。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都会被逼迫着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在课外时间读自己看的书放佛是犯了天大的罪。但是我们忘了,中学时代,是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候,也是心智发展的关键时候,而阅读,就是心智发育的关键因素

    进入大学,我们把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方式带入了大学,面对浩瀚书海和大把时间却无从选择。

    进入到社会,你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需要,但你发现阅读习惯已经错乱,同时工作后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

    “对于人生,阅读就像是那扇门的作用。不论是书,还是网站,有时候你一打开,就从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有意思的是,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打开得早,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打开,不但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并且能及早因为阅读而使你的人生迸发出火花,因着这一点火花再给你的人生就此带来不同的光亮,与异彩。然而,如果很晚才打开,也有很晚打开的好处与享受。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

    02

    第二章就是非常经典的四种阅读饮食。

    作者把阅读当成饮食来谈,有两个理由:

    一、人言言殊的阅读,用饮食的分类来整理,比较说得清楚;

    二、有助于我们检查一些最基本的阅读观念和习惯──譬如偏食的问题。

    第一种阅读是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

    第二种阅读是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

    第三种阅读是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

    第四种阅读是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关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作者也有两个非常有趣生动的比喻。

    教科书,是维生素。经过提炼之后,说是可以补充我们营养的维生素。本来,维生素是可以经由天然食物获得的,所以,教科书这种维生素,理论上只是我们可以有的选项之一,没有需要重视到那个程度的必要。

    民初的教育家夏尊说:“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作,但对于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今天,因为升学的考试题目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而来的,所以学校教科书这种提炼出来的维生素,就占上了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逐渐地,它被视为最重要的饮食,甚至,唯一的饮食。

    考试参考书就是主张考试要来的时候,连高密度的维生素都不够用了,因此,必须使用类固醇,或兴奋剂。

    03

    第三章谈到的是网络。

    关于网络的出现和盛行,一直有忧心忡忡的人们担心会取代书籍的阅读地位。但是作者的一句话让我拍案叫绝:

    我们一直想把阅读这件事情弄得更普及,更便利。然而,阅读越是方便的时候,我们越是不想阅读。人性如此。从来如此。和网络无关。

    只要我们是真正热爱阅读这件事,我们就不用担心,我们可以让文字与书籍,更好地与新兴的网络结合,善用两者不一样的特质,更好地为我们所用,构建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

    04

    第四章的标题是“越界的基础”。

    作者谈到了书的很多类型:小说,诗歌,哲学,历史,图像与漫画,影响还有网络。

    以前对于这些体裁都没有特别深刻的研究,只知道单纯的读,但在作者的笔下,每一个都变得那么迷人,这就是跨越体裁阅读的乐趣。

    尤其是作者举了天龙八部里的例子来说明小说与非小说的区别,非常有趣。

    用“非小说”来讲鸠摩智的体悟,简短地说,“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这一句三十字以内的话就够了。稍微说长一点,用少林寺里旁观者清的那位扫地僧说的八十来个字也够了。而小说,却要耗费数十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中点出这个道理。所以,精彩的非小说,是以三十个字,来归纳数十万字故事的道理。精彩的小说,是以数十万字的故事,来讲三十个字的道理──甚至,不讲什么道理。读三十个字的道理,好处是清楚、明白、直接。坏处是,你得来轻松,很容易会不当一回事。读数十万字小说的故事,坏处是别人的故事可能说得太生动了,光是情节就让你目眩神移。好处是,多年后偶一伫足,眩目的情节中,别有风光。

    所以,作者说:好看的小说,第一句话、第一页就告诉你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

    所以,文字是有魅力的。好看的小说,又不是真要告诉你什么道理。小说要说的话,总是意在言外。

    所以,阅读的你,最好也有些人生经历。有些文字魅力,在一个有些经历的读者眼中,会转化为魔力。

    怎么练习读精彩的小说?作者的建议是去读张大春的《小说稗类》

    关于哲学,也是后面想好好学习的一个领域,启蒙书是之前看的《与哲学家一起思考》。

    作者描述了哲学书阅读的六个重点:

    一、先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

    二、就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你找出一个最感兴趣的人;

    三、这位哲学家的作可能很多,但是不要管其他的,只读他主要谈这个主题的那本书;

    四、先把全书读完第一遍。碰到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止不读,也不要停在那里和读不懂的地方苦苦纠缠,就是要连滚带爬地先把第一遍读完。读完第一遍,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

    五、知道他怎么思考、面对这个主题之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所影响的后人有谁(影响包括“赞成”与“反对”);

    六、于是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05

    第五章里,作者介绍了一些阅读工具。

    比如时间和空间,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书架与藏书等。

    关于阅读时间,如同金钱一般,要有“零钱”与“整款”的不同,哪怕每天读个15分钟,一年之后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关于空间,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就可以给你一个不错的阅读空间。有时候,最简陋的空间,恰好可以衬托出最动人的阅读。

    关于藏书,想分享一下这一段:

    “至少每隔两年得清理一下藏书,淘汰那些过时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读物,毫不犹豫地把你不想再读的书弃之如敝屣。”美国学者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说,“要是你清楚地看到这种淘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时,就会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对你最有用的书上。”世界上的书太多,你不可能尽有。所谓“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

    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检查一个书店的7个指标:

    1.先用一个你熟悉的知识门类来检查。譬如,哲学。如果你熟悉的门类的书种很不完整,当然值得你怀疑其他门类是否也不完整。

    2.看这一个门类的书种陈列,是否有一个连贯的年代时序。譬如说,西方哲学类的书,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是接下来一下子就跳到笛卡儿,中世纪及笛卡儿之前的都不见。时间序列少了这么一大块,当然表示这个领域不完整。

    3.某一个作家的同时代人的作品,是否够多。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时期的其他哲学家的作品是否也有陈列。

    4.同一个作家,他的其他作品,是否够多。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否其他的对话录也都有陈列。

    5.同一种书的复本多不多。如果同一种书重复摆了超过两册,表示这家书店并不很重视书架内容的多元及丰富。

    6.有没有多年前出版的书。书架上全是新书,不是什么好事。随意抽几本书检查一下版权页,看是何时出版的。有一些出版十年以上时间的书,表示这家书店真乐意在书种的齐全上投资。

    7.设一个检查书。在这个门类里,设定一种你认为很有意思,但不见得是很为一般人熟知的书,当作检查书。看书架上有没有这个检查书,当作你认为这个门类的书种是否陈列得有代表性的标准。譬如,哲学门类里,你设定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书店里面三个区域的功能来说,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各有所长,正好可以互补。

    06

    第六章里,作者分享了一些方法。

    包括做笔记的方法,主题阅读的方法等。

    先从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谈起:

    网络上,看到有人在很热闹地讨论历史上三位名人的读书风格,比较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读精思”。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张洪)。我不认为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不相信这三个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种读书风格。因为,有些书就是需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书里,有些地方读来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则需要“熟读精思”。更有甚者,同一本书,可能第一遍读来只能“观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读精思”。因此,与其说“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是这三个人不同的风格,不如说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而我相信,这三个人一定都是对这三种方法都很精娴的。

    还有一段关于苏东坡的“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读书方法的分享,就是读一本书,每次都从不同的方面去读。这个方法,在采铜老师之前的分享中也提到的。

    关于做笔记,作者认为:

    有些书是应该买三本:一本做笔记。一本留待他日有崭新的重逢体会。再多买一本,送给朋友。我们的记忆既然无法保存那么多,所以回头温习一些书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人会认为应该做笔记,有助于日后快速recollect。说笔记,有很多地方可以写,纸条、笔记本等等,但是也有人认为最好的地方是在书本本身的字里行间。

    07

    最后一章,是作者出的大招:阅读地图上的七道阶梯。

    第一道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健康、美丽、求学、考试、企管与工作Knowhow、职业工作能力需求、理财、休闲、旅游、励志这些主题来阅读。

    第二道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因此,你会寻找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烹饪这些主题来阅读。

    第三道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等主题来阅读。

    第四道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一个只读文学的人,如果开始对政治、社会、法律、经济、伦理这些题目感起兴趣,就是个例子。大至思考社会的运作机制,了解社会的硬体与软体规划,小至思考一个组织如何遵行制度规章运作之美,也是例子。

    第五道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懂得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之后,才能开始懂得欣赏政治、宗教、意识形态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行为之美。这时,才会看出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甚至所喜)的人物的传记,有什么阅读的需要,有什么参考的价值。上不到这一道阶梯,我们喜欢看的传记,总超脱不了富豪与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奋斗于病魔或艰苦环境的人物的光明美德。但是,阅读能让我们看到的美好,远不止这些。

    第六道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你不只在自己始终擅长、专研的知识领域之外,至少能再深入专研另一个知识领域,并且可以体会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滋生的美好。知识,在你面前交织成一片绵密无比的光网。光网上每一条线的每一个光点,都逐渐相互沟通。你可以随意从任何一个角度提起知识光网,任意挥舞,自由自在。

    第七道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蕴含于,也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智慧。这就是阅读的七道阶梯。在知识密林里,你随着阶梯越登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密林的范围、深远、景致,也都随着越来越清楚,终至一切尽在你的眼下。

    参考这七道阶梯,你可以拾阶而上。否则,你在地面看那最高的一阶,永远只是天梯。证明可以如此一路走上来的人很多。罗素只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真的超级喜欢,我放在了床头,每晚睡前翻几页,做一个阅读的美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读者,越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ac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