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契约精神,说过的话如果不能做是不是需要解释,如果涉及到多个人的活动,是不是需要商量呢?
人要有主动担当的意识
我的晚自习时间是周一前两节课,到晚上八点。
周四晚自习前两节课到晚上八点,周五晚自习后两节课到晚上9点40分。
所以我能够做到的通勤时间是周二下午6点下课,周三下午6点下课。
我周二问的时候,周二晚上她要上古筝课,还要排练节目,回去写作业时间晚了。
所以说周三合适,晚上能带孩子洗澡。
我周三下午提前洗头,因为晚上可以只给孩子整,自己就能节约时间。
周三临时的通知是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听课教研活动,就变成紧张的节奏,即便如此,我还是周三中午就把孩子忘记带的拖鞋放到车上,新买的鞋子给孩子试一下也捎带上,把车开到学校门口方便能及时出发。
周三下午放学之后,问起来刘老师的时间安排,完全没有我什么事儿了。对我说,天黑了不安全,要不就算了吧。
所以自己需要调整节奏,赶紧去吃饭回家忙活了。
当然我自己的时间也会有自己的安排,会有要做的事情,要读的书,完成的作业,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克服困难也要去做是一种态度。
当然我不能行动自如也是一种妥协,首先是能力不足,倒车找车位是需要时间的,同事也需要完成一篇作业需要一份完整的时间。
恰好有两个直播课程都需要学习,并且赶巧了都是直播学习活动,都是自己可以安排的。
这是一个选择,是如果不能陪伴孩子的话,自己对时间的统筹安排。毕竟写一篇文章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听课活动需要专心记录,都是需要时间。
如果没有同行的人,自处也是一种好的方式。我去吃了个饭之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业,投入足够的时间才有质量保证。
结果一个小时之后,两个直播节目陆续开播了,我就在分散注意力中间切换节奏,有三件事要完成的,并且还有今天的阅读内容,今天的打卡活动还没有检查完毕,所以说这个下班的时间原本我自己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
如果需要做,可以做一些让步,如果没有,那么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也是挺好的,这么多社群活动的陪伴中的成长,如果能够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也是不错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