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转自:风铎老师
李娜是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年轻妈妈。
火车行驶到中途,李娜起身要去车厢连接处给手机充电,刚好我手上有一个充电宝,就递了过去。李娜表示感谢,于是就开始聊起来了。闲聊中李娜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又是做家庭教育的,很感兴趣。详细地问了我工作的内容之后,惊讶于社会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然后就叹了口气:
“的确,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老公应该多学学。”
这是大多数父母听说有这个课程之后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伴侣应该来学学怎么和孩子沟通。我微笑,没说话。这不是我的来访者,职业病不能太泛滥。
“我老公对待孩子的方式太粗暴,动不动就打就骂,一点耐心都没有。”
恩,我知道,后面还有故事,面带微笑,保持沉默是我的职业习惯。
“那天我女儿只是不小心把一杯水碰翻了,他拉过女儿就打了一顿。”
“一开始是大声的凶,大声凶了还不够,还要打,真过分。我真担心我女儿会有什么伤害。”
我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老公骂孩子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好吧,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她不是我的客户。
李娜情绪有些激动:“我当然是不让他骂孩子了,打翻一杯水而已,好好说说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骂,吓着孩子了。”
“可能是你在阻止你老公,这让他也会有情绪的。”
李娜根本不听我的,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我觉得要不要这个爸真的不重要!整天只知道玩游戏,上次孩子到他的书房去找他玩,我明显地看到他是在敷衍孩子,一边和孩子聊天,一边玩游戏,眼睛一直没离开屏幕,看都不看孩子一眼。”然后又是巴拉巴拉一通抱怨。
我有点坐不住了,反正时间还早,那就聊聊吧。不是我不想聊,是有些时候,不是简单的聊几句就可以的。我的老师吉利根开过一个玩笑,他几乎常年在飞机上,遇到过很多搭讪的人,大家总会问他是做什么的。吉利根一般会回答对方:我是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吉利根的确是做这样工作。对方一听就很感兴趣:那来帮我实现我的梦想吧。这个时候吉利根总会幽默的回答:这个话题太长,可能飞机下落之前聊不完,还是聊点别的吧。闲聊可以,随时可以结尾。但是作为一个前半生写程序的咨询师,总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收尾,就像一个程序没有写完一样。所以在我的合一父母群内,我总觉得父母们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做一个个案,回答他们的时候会有点多。刚开始很多学员不理解,说你直接给答案不就行了吗?干吗那么绕。
好,回到正题。看到李娜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并且越说越激动,感觉现在如果给她一把刀,她可能会砍几刀她老公。作为咨询师,虽然听来访者倒苦水也是工作内容之一,但是适当的介入也是有必要的。于是我先中正,教练状态,调整好自己。
“你和老公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的确有很大的不一样。”
“是呀,怎么能打孩子呢。”
“孩子不能说打就打。”
“男人呀,就是没有耐心。”李娜的情绪平稳了很多。然后又说了一些现在孩子也不好养之类的。
然后李娜问我:你比较专业,你来说说,是不是他做的不对。
看到李娜平静下来了,我让李娜回到孩子打翻水的那个场景,从第三方的眼光,像看待别人的事一样去看待孩子打翻水这个事件。这个过程中李娜变换了几次坐姿,深吸过几口气。我什么都没说,我知道,李娜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
夫妻之间相处,如果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总是用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进行交流,必定会让双方的沟通形成战争,并且会愈演愈烈,最终不可调和。
尤其是在共同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上,不仅伴侣之间会有分歧,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身边七大妗子八大姨也会有方法和观念上的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比如在李娜和老公的问题上,作为母亲,可能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比较柔和一点,不太赞成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然,打孩子肯定是不对的,我们今天这里不讨论打孩子对还是不对,只是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之间观点不一致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对于爸爸来说,在爸爸的认知里,有他认为正确的养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在妈妈的观点里,有妈妈认为正确的养育孩子的理念。那谁的理念更好,谁的更正确呢?如果非要分个对错,那至少在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太适合来论理谁的对,谁的错。并且当双方有情绪,这个时候妈妈再去指责爸爸的方式不对,势必会让爸爸更不开心。我们可以回到当下的那个场景,先不考虑爸爸发火之前发生了什么,也许发火之前本来已经对老婆有意见或者是心情不好了。
人人都有情绪,这很正常,当孩子把水打翻了,爸爸发火了,发火只是爸爸对打翻水这个事情的一个反应,可能并不是针对孩子这个人。站在爸爸的立场上,也许对孩子发火之后心里已经觉得不对了,但是还没等爸爸对自己的发火做出下一步反应,旁边的妈妈就开始发飙了: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能对孩子发火,巴拉巴拉~~于是爸爸的焦点就从刚才打翻水的这个事情转移到妈妈对我的态度上。但是对于妈妈这个女人,和自己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女人,爸爸知道是惹不起的,于是可能就会将这股愤怒的小火苗烧到孩子身上,再去打孩子一巴掌也是有可能的。于是妈妈就更不依不挠了,一杯打翻的水引发的家庭大战拉开了序幕,有可能导致到最后妈妈觉得这个男人不能再一起生活了,关系进入离婚模式都有可能。事实上只是打翻了一杯水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李娜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觉得丈夫是不对的,一开始对这个事情就有了一个评判,认为朝孩子发火是不对的,不能对孩子发火。站在这个高度,戴上这个有色眼镜,那孩子和爸爸之间发生了什么,作为妈妈的李娜就看不到了。
人和人之间的博弈,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潜意识里都有想赢的成分在。一旦进入论输赢的地步,这个时候双方都会在自己的认知里搜索能够论证自己是对的论据,再加上各种情绪的不断升级,刚开始可能还说的比较有道理,到最后就演变成看谁比谁更无赖,看谁比谁更恶毒,看谁能把谁伤的更深。哪里还有亲情,哪里还有旧爱,哪里还有孩子,哪里还有无条件的爱。
接下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我打翻水了,我做错事了,爸爸生气了。这正常吗?很正常呀。当然,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过来抱住我,问我有没有受伤,有没有收到惊吓,甚至再给我做个心理辅导,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可是现实生活中做错事就要有个补偿,这难道不对吗?受无条件养育和各种心理书籍的影响,我们总会觉得对孩子吼叫打骂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的确是这样的,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同一个事情反复出现,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这种一次性的偶发事件,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另外,孩子的心里不是空白一片,等你去填写代码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孩子知道这是爸爸对打翻杯子这个事情的一个反应,然后孩子可能会哭,孩子哭也是在释放自己打翻杯子给自己带来惊吓这样的一股能量而已。并且有可能孩子这个时候会觉得是呀,我为什么打翻了杯子呢?我为什么做错事了呢,在孩子哭的过程中除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没有被打扰,还有可能对刚才所做的事有一个总结。但是现在看到妈妈在指责爸爸是不对的,那么孩子有可能焦点也从打翻杯子这个事情上跳到爸爸是个坏爸爸,爸爸不应该对我发脾气这个事情上来了,可能也就学会了指责外界,将自己做错的事情怪在外界的一个事或物上了。
对于爸爸来说,可能有很多种原因,在他的观念里,孩子是可以打的。今天不讨论打孩子对不对,只是当做是爸爸养育孩子中持有的一个观念。爸爸除了这个观念之外,并不知道还有别的养育孩子的方式,可能不像我们一样学习了心理学,学习了无条件养育,学习了同理和共情。那只是爸爸目前当下唯一知道的养育孩子的方式,也是他的父母当年对待他的方式。当他认为是正确的方式受到指责的时候,人都是会有情绪的。并且因为妈妈只是在外面听了几次课,自己并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指责爸爸的道行高了很多,爸爸就会更加不满意,更加不支持你出来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首先是用在自己身上,比如当你看到爸爸这样做的时候,可以先聆听爸爸,再聆听孩子,平复了双方的情绪。爸爸看到老婆的妙招,自然会收到影响:恩,在外面学习几天,果然是不一样呀。不但会对老婆的改变赞赏,说不定也会和老婆一起走进课堂。我就是这样一个被老婆带进课堂的老公。
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对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很自然的想象。当男人作为爸爸,女人作为妈妈的时候,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妈妈总是指责爸爸,总是要求爸爸和妈妈一样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就缺少了感受真正的爸爸这个男性能量处理事情的机会。社会之所以给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配备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就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所以妈妈要放手,让爸爸自由地和孩子互动。的确,爸爸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可能是粗暴了一点,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爸爸对孩子凶过之后,父子或者父女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好了?孩子是有分辨力的,孩子知道爸爸爱的方式和妈妈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对于孩子去找爸爸玩,爸爸眼睛一直盯着电脑没有看孩子这个事情,那也是孩子和爸爸互动的一个方式,至于两人之间的互动是否正确,作为妈妈这个第三方说了是不算的,要看当事人。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是开心的,不管和孩子的对话是敷衍也好,不认真也罢,至少和孩子互动了。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觉得爸爸没有理我,孩子也是很开心的。没有认真的陪孩子玩这个想法是妈妈的,不是爸爸的也不是孩子的。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待在父亲身边,有那种在一起的感觉都是很滋养的。
“你看我的光头怎么样?”我问李娜。“挺好的,很有力量,很智慧。”
我把目光转向对面一直听我们聊天,没有说话的另一位中年女性:“圆滑,夸夸其谈。”她伸展了一下身体,二郎腿也换了个姿势。
“看到了吧,同样是我的发型,你俩的看法不一样,并且差别还很大。”我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原理,即对同样的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站在我的角度,我是知道对面的人是不同的,对我的发型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也明白,对于自己的同样一个行为,爸爸和妈妈因为是不同的人,所以他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的。这其实是孩子形成他自己人生观和人格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因为爸爸妈妈有时候的观点不一样,孩子才能够借此明白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相反如果爸爸和妈妈在对待孩子所有的观念上都高度统一,对孩子来讲事实上是个灾难。首先如果当孩子的看法和爸爸妈妈的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可能就傻掉了:为什么我的想法和爸爸妈妈的不一样,是不是我有问题?这有可能是成年后人格分裂根源之一。家是一个小社会,对孩子来讲,家庭的氛围是孩子成年后进入社会的演练场,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妈妈外公外婆七大妗子八大姨给孩子创造的这个氛围,是孩子顺利完成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安全道场。在这个道场里,孩子能够看到,爸爸有的时候会凶的,奶奶有的时候会使劲的喂我饭的,姥姥有的时候会让我多穿些衣服的,爷爷高兴的时候会把我顶到头上的,孩子也明白,不同的人,爱我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孩子也明白,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正是这样,这个世界才这么精彩。
所以当你再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你不一样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已,孩子也在享受老人对自己的爱。而一个家庭中,特别是在中国的家庭,妈妈的能量才是左右整个家庭氛围的关键,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关键,妈妈对待其他人和孩子的互动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感受和判断。
李娜沉默了一会点头:“有道理,看来如何做父母的学问真大!”对面的大姐因为是中途加进来听的,当李娜这么夸奖我的时候,那位大姐瞟了我一眼,大概脑子里想:油腔滑调!
老公不懂孩子,老人不懂孩子,他们做的都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