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期是“自我中心现象”非常明显的时期,常常将注意力放在“人际关注”上。
所谓“自我中心现象”就是以自我感受,自我认知来理解他人感受和认知的现象。
通俗的讲,就是只想着自己,认为别人都必须和我保持一致;带着这样的极端思维,往往容易受到挫折。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两种错误认知:
1.独特自我
“独特自我”是一种虚构的思维,常常以“个人意愿”为推理体系;我觉得,我认为,你应该。
将“自我情绪”扩大化,绝对化,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做人过于主观,就容易犯错误,就容易给自己带来困扰。
自己认为这道菜好吃,人家明明不爱吃,就认为对方的不是,对方是故意在找茬。
自己想出去玩,人家累了想休息,拒绝了你,就认为对方故意回避自己。
2.假象观众
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总是关注自己,以为别人也都在关注着他,注意着他。
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自我感觉良好,便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自我感觉不足,就认为别人也都对他没有好感,在背后说三道四;总有刁民想害朕。
“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感觉”,将自己的心境完全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种思维,其实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忙碌,都有待解决的问题;哪有精力和时间将焦点放在你身上?实在是多虑了。
3.从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
小孩子往往什么话都说,纯真而直接;但是年龄越大,越显得内敛,喜欢沉默。
说得好听是“成熟”起来,不好听就是将自己渐渐封闭起来了;所以务必要控制好这个度。
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既外向又内向的现象,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从长远角度看,外向应该优于内向,不要仅仅为了显得成熟而关闭了心门,让自己压抑;该说的话就大胆说,该做的事就放手去做。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出现“独特自我”以及“假想观众”的现象,至少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
要认识到这其实是两种负面的思维;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为别人考虑,不要认为自己有那么重要,活在聚光灯下,人家会一直关注你。
有了正确的认知体系,才能够放松下来,更为轻松地处理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