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练习是傅盛在混沌大学开讲的《个人认知与商业创新》,我主要从实例来说明,认知对创新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有一家西部地方性甲银行,该行的银行卡业务一直做的不温不火,存款一直是徘徊不前,因为技术原因,只有网银支付,不能绑定支付宝,微信,不能二维码支付。用卡客户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客户,也无太多的线下应用场景,在本地也无特别之处。这时,有一家乙公司向该银行提出合作意向,由他们为甲银行提供银行卡的增值服务,增加应用场景。与本地商户签约,形成商户联盟,搭建线上,线下平台,该银行的银行卡就是该平台的会员,客户持银行卡在线下签约商户刷卡就可享受低价折位优惠,签约商户的结算账户必须开立在甲银行。
在此合作方案中,银行可以形成交易的闭环,增加资金沉淀,更新持卡客户群,提高客户综合粘性;实体商户通过平台精准营销,获取新流量,提高购买量;乙公司收入相应服务费,客户在平台的交易数据,也可以作为消费信贷的综合数据。但在起步不足1个月后以失败而告终。
表面原因:甲银行高层管理层始终认为跟乙公司合作(乙公司是初创,没有先前成功案例),声誉风险巨大,始终认为本行卡在本地很占优势,该服务自己可以开展;但经营层认为风险可控,合作模式也是大势所趋。两者相持不下,最终要求乙公司宣传时不能提及甲银行任何信息,甲银行各支行也没有大力推广。对甲银行在本地也产生一些不好影响。
这个例子可能不能算商业失败案例,但我觉得造成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方面上下认知信息不协调,管理层看不懂或没有先例的模式,不相信初创的乙公司的合作模式,也担心服务承诺不一致就会带来声誉风险,同时经营层也未能说服管理层,不能上下一心执行落地。
在这个案例中,合作框架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1.乙公司以银行需要存款,商家需要客户购买,客户需要实现购物优惠等这些需求作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的工具搭建平台,吸收客户流量形成交易闭环,最终流量变现。各方都获得利益所需。
2.甲银行的主要决策层的认知僵化,是造成合作项目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与银行职场构架有很大关系,毕竟作为国家最基础的经济底层构架,不能太过激进,稳健、安全是第一要务。而声誉风险是银行,尤其是中小地方银行最为重视的命脉。
3.这个框架在本地银行不管是国有还是地方银行,还是有一定市场,甲银行错失了一次在本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布局,客户为什么会办银行卡,是因为你好用,能带来利益点,能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支付宝,微信为什么能把小额支付领域做的风生水起,因为简单,因为好用,不麻烦,而且能实时解决客户的问题。
4.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是企业面对新事物需要考量的新维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