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贤,多才也,从贝、臤声。”贤的本义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衍义为“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贤人相识相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他见识比你广,境界比你高,能力比你强,可以助你拔除心中的杂草,点亮前行的明灯,缩短现状与目标的距离,使你成为你想象的模样。
我们终其一生的实践,所求所欲难道只是食有米、饮有水、衣有袍、居有屋、行有车等物质性需求吗?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还应追求自我认同、价值实现。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少说也是上下五千年,谁才是你的偶像,谁才能给以力量与信心,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刘小川《品中国先贤》深入解读经典先贤故事,以“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等十六个关键字提炼先贤特质,尽管不排除以点代面,未能使我们窥见庐山真面目,但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以前所未有的横切面认清先贤、理解先贤。
《品中国先贤》延续了《品中国文人》的风格——以我手写我心,流连于字里行间的先贤不完全是正襟危坐的模样,他们也曾有凡人的小心思,也在时代的裹挟中做着艰难的选择。设身处地地思考,先贤也同样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烦恼,他们远离名利,崇尚风流的精神值得我们深究——我们为什么还活着?
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尽管阅读先贤的典型事迹,可以使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渊远流行,但这毕竟是外在的机遇或挑战,而非内在的修炼与奋发。《品中国先贤》旨在使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工具,去觉察自己与历史、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觉悟去拼搏、去开拓。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先贤,我们油然而生的情感是“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可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我们无法在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添油加醋地修饰贤人的美好,掩饰贤人的丑恶。
假使我们刻意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那结果无非是缘木求鱼、事倍功半,以今日的价值观去衡量先贤的性格与品行,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令比较者灰心丧气。在我们追随先贤时,首先要做到的是给自己一个定位,思考“我是谁”,否则,最可能发生的是邯郸学步、神形俱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历史寓示的深刻道理。我们有权利去选择与自我内在气质相融洽的先贤,作为我们的偶像,回顾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明白是哪些性格与品行使之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进而思考今天是否还仍然有类似的发展环境。结合内心的答案,决定是“见贤思齐”,还是“见不贤而内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