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叔昨天分享了一篇《你为什么热爱学习,但是成效不大》,触动很多人的心灵,至于我,陷入深深深深的反省中......
“关于***,我的印象中他积极参与互动,水平不是很高......,做销售很多年,我大胆判断他没有认真学习过销售.......”“他对任何话题都没有深入理解,这包括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以,他的学习也没有给他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成果......”这是刘澜老师对于某个学员的评语。
我一般不管看视频还是看文章,都喜欢看下面的评论,有些时候,正文中没有看懂的地方,往往评论中有了更让我能理解的言语。看到几篇深有触动的评论:
1、我阅读是属于非常着急的类型,好书太多,都想着去阅读,学艺不精,经常看到别人推荐就去买,没有真正想去搞懂一些问题,没有深挖一口井,水太少又浑浊。
2、想的太多动的太少,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更少,成效自然就不会出来。
3、乱七八糟的学习,我经历过不少,得到、喜马拉雅、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等等都听过,单这些都像是一种副业,主业应该是我们先想办法把手头的事情做精做好,可以有系统化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那些副业的知识,以其进化,在主业干不好的时候,就着眼于副业和跨界,只会顾头不顾腚,都整不全乎。
4、刘老师说的学习如零食和吃饭的例子,因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零食都想去尝试,没有系统的理解,模式化的学习,最后落下个消化不良,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20年2月12日(看样子是个二货),正式加入“三七读书会”,被群里的大咖们影响着,也自认为努力的奔跑着,每天早起,穿梭在各个群里,每天感觉很充实,感觉总是在不停的追赶,努力的参与,局时已经将近3个月,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也感觉到自己的迷茫,更感觉到自己的混乱。
陈先生婉转提过几次,你天天这么忙碌,你的主业你有咩有安排到学习中去?不要桑榆未收,还失之东隅。我内心其实是有触动的,但是嘴巴又是倔强的:我安排的,我有安排时间学习。
我以为买书就能学到知识,买了很多书却就读一遍,或者读了开头或者仍然包装完好,我以为好文章收藏就好,期待空余的时间再去重看,记得青青和我说,别去收藏,收藏了你也就永远不会去打开。确实如此,我根本就不记得收藏夹里有我想要的知识。我以为上课时听懂了知道了,就是学到了,实际是没有记录整理,转个身忘的一干二净,再到用时都记不起来哪个老师哪堂课教的知识,就算想去百度都无从查起。
这样的学习自然天知道、我知道;我的主业学习时间安排了,却执行了或者说收效有多少。目标定的是输入然后输出,一月两篇,也试着做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借口是,财税知识日新月异,我这边写好,那边过了一年估计政策又有了变化,我的输出就是一杯过期的牛奶,喝了会误事。所以我输入有,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我的输出至今不知道方向在哪儿,不知道如何去在专职领域写文章,然后可以下次碰到问题直接拿出来给读者看,所以我至今不知道应该聚焦在哪个点。
经常听大咖们提起80/20法则,初步理解成80%聚焦自己的主业,20%拓展喜欢的副业。
今天百度了一下: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默默的打开读书器,搜索,电子书《高效管理的80/20法则》出现在眼前,时间太瘦,指缝太宽,看看快要到上班的时间,小米手环适时的提醒我做的太久,晚上的时间已经有约,暂定个目标吧,晚上回来保底看100页。
期待能看后能有所收获,因为刘澜老师还说了一句:“***是一个让医生眼前一亮的学习病例:一个热爱学习但是学习成果很少的人。他还没有学会有效的学习,但是一旦学会,成果会很惊人。”
如果看见这篇文章的你也和我一样有这个困惑或者有好的建议,期待您给我留言,诚恳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