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是千古绝唱,此诗与诗仙李太白的典故也为人熟知。《该闻录》记载:“唐崔颢尝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见其诗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故拟之,以较胜负,乃做《登金陵凤凰台》诗。”
李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能让诗仙叹服并仿作的诗歌当然并不多,不过崔诗也还有另外的争议:诗前三句即出现三次“黄鹤”,似为一般诗人所不取,更何况是名诗人的名诗,于是有人翻阅典籍,查探出原来此诗首句尚有另外一种版本:“昔人已乘白云去”,并认为这个版本更为贴切,且翻出了宋代张舜民《画墁集》中《郴行录》一文,其中记载:
“丙寅,招苏子瞻游武昌……丙子,会群登石城……白云黄鹤楼者,取费祎上升之地,仙洞尚存,祎乘白云而去,久之,复乘黄鹤而归也。”
文章说黄鹤楼原为三国名臣费祎的飞升之地,且费祎是乘白云而去,乘黄鹤而归的,且黄鹤楼又名为白云黄鹤楼,对照诗歌,其首句似乎“昔人已乘白云去”更为恰切,又能和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对照。
孰是孰非笔者也不能言明,既是好诗就让他们继续争论下去,不过此诗名气盖过李白诗确实值得深思,崔诗以日暮乡愁作结,使全诗蒙上一层朦胧哀伤的意境;李诗以浮云敝日长安不见作结,含比兴之意。陆贾《新语》云:“邪目敝日,犹浮云之障日,太白末句用此语也。”李诗虽归于风雅正统,但与大多数人心灵真正契合之处并不太多;而崔诗最后以乡愁作结则似乎更容易打动人们的内心。由于中国人普遍缺乏宗教情怀,缺乏心灵真正的栖息地和皈依之所,以致人们经常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漂泊感,而所谓的日暮乡愁,也正与此种漂泊感相契合,或许因此,崔诗才更为大多数人喜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