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电影跟写作一样,也是用来向人们揭示某种现象、情感,或是表达某个故事的,只是它们呈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前者用的是视觉图像,后者用的是文字。
我在看完一本书后,会写书评,但是看完一部电影后,却很少写影评。其实不是不想写,而是我确实不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入手。看电影时,也只是单纯的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带着走,很少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是在看完日本作家岩崎昶的这本《现代电影艺术》后,我突然发现,原来电影也有这么多“理论”可研究,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技巧和拍摄手法。
《现代电影艺术》比较好读,都是一个一个的单篇,随便抽取其中一个章节来看都可以。不过书中的知识过于专业,有深度,对专业研究电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对普通人来说的话,只需将它当成一本电影分析读物来看就好了。不需要过度深究,只要浅显的懂得一些如何分析电影的技巧就可以了。
作者将书里的内容共分为了6个部分,分别是:
1.影像能表现什么?
2.戏剧与反戏剧
3.活的蒙太奇
4.现实主义与记录主义
5.影像的形而上学
6.作为媒介的电影
这其中最让我感到困惑的就是第三部分内容,关于各种类型的“蒙太奇”,稍微有点迷糊。不过书中的叙述倒是很有趣,原来电影中的蒙太奇是从文学上继承下来的。
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也很熟悉的,应该是第二部分中的“另一种电影”和“主人公不在场”这两个章节。
我以前在看一部电影时,当第一个角色出现,我往往就会先入为主,将她当成主人公,之后所有的情节都是伴随着她而发生的。但作者在书里举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的《奇遇》这个例子说明,先出场的并不一定就是主人公,也可能第二个出场的那个才是主人公。在电影《奇遇》中的安娜,观众一开始都以为她就是女主,然而当她莫名其妙的消失后,另一位叫克劳迪娅的女生随之而出现并取代了她女主的位置。书里介绍,影片最终也没有提到安娜真正的去处,而是以第二个女生克劳迪娅作为结束。
按理来说,影片的最后还是应该告诉观众安娜最终的去处的,但是并没有。不过也没人规定这样的拍摄是不合理的,虽然它有些奇怪,但它依旧合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