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化论
戏谈:诗词之美

戏谈:诗词之美

作者: abluechild | 来源:发表于2015-04-26 19:30 被阅读120次

    我一直说,唐诗宋词,是迄今为止人类审美艺术的最高峰。它们既有形式美,又有意境美。虽然很多研究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古人的诗词是被唱的,但好像很少有人指出,诗词的形式美,实际上源于诗词的节奏美这个重大事实。而意境,虽源于具象,但已然超然物外,由具象生意象,而后由实入虚,境界生焉。研究意境的人,好像也很少指出,意境美的产生条件,源于古人生活节奏的“慢”,生活环境的“静”与“空”!诸葛亮一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完美的诠释意境美的产生条件。

    既唐诗宋词之后,就再也木有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达到它们的审美高度,遑论超越。古人的绘画,有意境美却无形式美,少了诗词的节奏感。古人的戏曲,有节奏却无意境,更加世俗,而不再超然。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戏曲兴起于元。人说有元一代无文化,那时候人们忙着反抗,哪去找心思搞文化。高雅的文化,老百姓听不懂,也达不到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才能寓教于乐。“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这个,通俗易懂,老百姓才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稳定期。稳定期的特点,是世俗化精细化。世俗化,当然难以超然。搞笑的是,戏曲在当今已趋于没落,这源于其节奏比不上流行歌曲,其意境比不上唐诗宋词,所以不高不低,很是尴尬。

    今人的艺术,当然更做不到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了。譬如在音乐上,节奏太快,从形式上就难以满足静虚的要求。所以如《忐忑》者,或可风靡一时,终难传唱一世。当然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是大白话,意境无论焉。这源于今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内心空虚,于是不再追求宁静致远,而追求热闹。如果下班就急急忙忙回家,先开电视再开电脑,当然就不能指望他们写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果出门就匆匆忙忙的上班,还路遇堵车,不骂娘就算对得起那点人文修养了,当然更别指望他们写出“破钵芒鞋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东方的审美艺术在沉沦,西方也一样。甚至西方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木有鲜艳过。西方的雕塑,有形式美,却无意境美。西方的绘画,无论什么流派,什么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其本质都源于西人的写实精神。我们很难看到中国古人热衷于画瓶瓶罐罐,但西方艺人,却偏好这口。油画有美感可言,却终无境界之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谈:诗词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pm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