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29星期二 天气:晴
傍晚的归途大体来讲总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母女二人边走边聊天,大多时候是听小姑娘的叽叽喳喳:今天的趣事、段子、笑话,谁谁谁又咋了,哪个娃(包括从前的和现在的同学)的老子娘又为啥事儿拉仇恨了,今天读到一段好玩的故事;当然也会有不是那么开心的事:闹了别扭,遇到问题,想不明白的事儿,以及时不时娘儿俩间的拌嘴赌气发脾气闹情绪……
今天的黄昏,踩着夕阳逛菜场。
菜场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人物风貌、语言文化,甚至于经济物价,菜场总是一个错不了的视角。即使只是看那些神情动作、听人讲话,也是一件满好玩的事。
比如,小小的杂货店也用上微信支付了!哈哈,微信已横扫中国,大有迈向世界的趋势;
生菜、豆芽、青瓜这些常见菜都要卖到五块一斤——钱包憋下去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了;
没时间天天逛菜场,今天打算买多少天的菜?哪些菜能存放得稍微久一点,哪些不能?今天买多少?
如果自己带上装菜的袋子,就可以不用塑料袋。即使没带,有些蔬菜也是可以装一起的,这能大大减少塑料袋的用量。今天让菜贩按我的意思包装,起码少用五个袋子——摊贩多少可以省点,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
时常在菜场见到的那只流浪狗今天没见到,TA还活着吗?下次来能见到不?
这菜场小小,真没卖观赏鱼的,下回,还是抽时间去花地湾吧!
菜场门口新疆人摆的哈密瓜摊,上次来正被城管清理,一大摊哈密瓜全部拉走,城管还进到菜场边的水果店收缴东西。今天,摊又摆上了,之前的瓜,拿回来了吗?如果拿回来的话,付出了多少代价呢?不管有没拿回来,这付出的代价需要卖多少瓜才能赚得回来呢?
话说,引车卖浆者古已有之,走到这据说人类已获得巨大进步的21世纪的中国反倒行不通、反倒违法了!法是什么?立法的依据、立法的初衷又是什么?因为到底,世界都没能消灭贫困,底层人士依然存在,他们又当据何生存?
……
所有这些,都可以是聊天的话题和探讨思考的问题。
路上,还是一个商量家务的时间:今天要做的有些啥,谁做啥?商量好了到家各就各位。至于每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安排问题,则是自己的权利,他人有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自由,却无权强制,最终决定权仍然在于当事人自己。
比如,姝儿的今天的工作有:收衣服、叠衣服、徒步用品装包整理归位、浇花、扫阳台。我建议她到家趁着天色尚亮,先浇花扫阳台收衣服,她坚持回家先做公号,做完再做家务——好吧,小朋友也有RIGHTS,小朋友的选择权必须得到尊重。
更重要的是,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利弊,才能真正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
很可能,小姑娘的安排比我的更好!
至于家务本身,同样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教育场景,涉及的还不仅仅动手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
比如做饭:啥先做、啥后做、哪些可以同时做?就是一种统筹规划。我童年初学做饭就干过菜全做好,饭还没煮的傻事儿,成了自己都能记一辈子的笑话。
蔬菜一起洗,只是根据菜的不同先后下盆——不带泥的瓜果先洗,洗过的水洗叶菜,然后还可以洗带泥的块茎类,当然要洗几遍——肯定比一件件洗节约用水,这不单单是省水费的问题。
如果有红烧,蒸、炖、煎炸等费时略久的菜,一面听着锅里的动静、闻着味道就可以把拖地的活儿给干了,昨晚煎肉串的时候就利用间隙拖净了地面。
炒菜的时候手里拿张抹布,翻炒的同时顺手就把锅台、墙壁擦得干干净净的;姝儿端菜、拿碗筷、摆桌子的时候,我把炒锅、锅铲、锅盖洗刷干净,果盘也做出来了,可不可以说这些事儿涉及时间管理和分工合作呢?
哈,我自然觉得是的!
今天这盘清炒豆芽,有了绿色的葱,如果能再加点红色的椒,颜色一定更漂亮;不过,刀钝了,香肠没切漂亮。
要想摆盘好看,上桌前要把盘沿擦干净,不留汤汁;什么颜色菜用什么颜色的餐具更耐看?最近,似乎觉得咱家这全白的餐具单调了些,或者可以尝试下那种土土的青花瓷,只是房东的餐桌颜色暗沉了些,要不加块啥颜色的桌布试试?
……
其实,往大了说,这些生活细节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从阳朔回来的第二天上午,我和姝儿一起清扫屋子、收拾整理东西,边做事儿边聊天,姝儿说:“其实,干净整洁谁都喜欢,就是愿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做的问题了!”
我说:“那家务要不要做呢?偶尔很累了一天两天不做我是觉得没问题,但天天都没人做,家里弄得和垃圾堆一样……好吧,反正我个人是觉得那肯定有问题?但又应不应该由家中的某个人全部承担呢?”
那个上午,我们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大扫除。
这次漓江徒步,收获挺大!(徒步游记和思考上,“游记下”还没完哈!)
收获还不在于漓江景色,而是途中的深度交流。回来这几天,姝儿的状态有了挺大变化。
包括时间安排和管理、锻炼、家务分担、每日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完成,也包括上学放学路上的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