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
我在2022年4月开始决定继续写东西之后,偶尔就会自我怀疑,自我内耗,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内心想的和笔力所及总有差距,而产生自我的不满。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即便知晓这个道理,我还是常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我于是想寻找灯塔,寻找那些知名的大作家35岁时在干什么,试图在他们身上找到些许能量,找到自己现在开始也不迟的理由。搜罗了一圈,发现很多大作家35岁早就成名了,极少数35岁之后才成名,那一刹那我很后悔这么多年下来没有继续好好看书写东西,眼看时间悄无声息逝去,自己却没什么长进。
我当时整理了中外的部分作家生平以及成名作,发现整理资料属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的耐心完全不足。我整理好文坛大佬们的35岁(中国篇)后,外国的作家只做了简单的记录,没有再用文字记录下来。
后悔之余,我内心里想起像是鸡汤的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我觉得人有的时候需要喝点鸡汤,好让自己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即便这条路艰难险阻,但不做永远都没有机会。另外2022年整体工作增长缓慢,组员接二连三离开,多少心情受到点影响。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爱好建立另一条机会,同时也让自己有个情绪抒发的出口。
我记得18年我断断续续写了一段时间,给自己定每周写2篇文章的要求,后来不用说,没有完成。回过头来想为何没有完成?因为工作消耗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日常的生活又很简单平淡,想写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却又写不出来。恶性循环破罐子破摔最后就直接放弃了,一停就停了好几年。
二
再次开始的直接原因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内心也有野望写一些好的作品出来,幻想着要是成为一个知名作家,还上什么班呢?
可是写着写着就陷入新一轮的思索,小说如何写呢?好的小说是什么样的呢?思考这些的时候我去阅读了不少小说写作的书,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写过读书笔记。基本上多读多写是各个大作家的共识,具体到人会有一些区别:比如莫言说让我们先模仿,余华说先坐下来开始写,毕飞宇说多读多写,海明威说每天都得写。。。。。。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实际上读的书非常少,在这之前我还以为我阅读量不小呢,实际上很多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只知其名未曾阅读过,那就边读边写吧。
写到这里,好像我的目标是成为小说家,说起来其实确实是当时最主要的想法,小说才是现代文学的主流,一个作家如果说不会写小说就和说厨师不会做菜一样,当然诗人不同。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阅读喜好变来变去,尤其这几年,好像开始喜欢阅读历史、社科相关的。而小说的创作我在读了几本小说后更加没有自信了,一是自己的经历经验着实简单并无戏剧性,二是我的想象力非常贫乏,三是内心还有多种欲望交织,不够纯粹。
我甚至认为三才是主因,其他的都可以后天修炼的,本身小说就是语言的艺术,除了少部分的天才作家外,大部分都是后天习来的。作家不同于音乐家和运动员,没有天分几无机会,作家后天的学习和创造更重要。
我说这些一定程度也是给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还是有机会的。
三
由于欲望交织,我对小说的写作其实并不纯粹,那意味着如果我想继续写,我很容易又陷入早期开始的魔咒,陷入写不出好东西的苦恼,然后自我内耗徒增烦恼。
我给自己减轻了负担和指标,要求自己每天写,无论写什么都要写一些东西,先完成100万字,这个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如果刚开始就给自己100万字的要求,那估计还没开始就吓得不敢动了。
刚开始我争取是每天都写,中间偶尔也会偷懒,偷懒后自我和解,说今天休息一天。直到2022年过完,我写了大半年,写了估计20万字,突然觉得100万字不像想象中那么难了,于是给自己定了目标100万字。
自从目标简化后,我优先奔着是量,其次再考虑质量。我当然知道质量很重要,我也很佩服一些大神,每周可能只发一篇文章,但绝对是精品,但我知道我很难做到。那我只能换一条道,在我能做到的点不停地深耕下去。
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段话,说的是竹子: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了三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了十五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难免有鸡汤嫌疑,不过我觉得很好喝。我告诉自己,我现在也是往地下延伸的阶段,哪怕现在粉丝少,阅读量少,我也不能放弃。
尾声:我觉得写东西这一年多以来(是的,我现在还不好意思称写作哈哈),改变最大的是真的阅读量上去了,之前虽说也阅读,但肯定没有这两年这么多。之前是兴之所至就看,也可能一段时间一点都不看。现在为了输出,阅读几乎成了每天像洗澡刷牙一样的习惯,多少这也是另一种进步,在没人安慰的时候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终于有那么丢名气了,这两年沉淀写下的东西又会不停地被挖掘看到,那时或许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到别人:你看那家伙,以前写的什么垃圾,写的还不如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