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主要分为几大流派,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太极拳和武当太极拳。
陈王廷(1600年-1680年)陈式太极拳创始人字奏庭,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了陈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多以缠丝劲发力居多、开步以擦步为主。
杨露禅(1799年-1872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名福魁。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
杨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中正安舒、节奏均匀、连贯圆活、舒展大方。
吴鉴泉(1870年-1942年)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本名乌佳哈拉·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中华民国成立后随汉人习俗改姓“吴”因为“吴”与“乌”谐音)。
吴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动作小巧紧凑、多以实脚碾转。
孙禄堂(1860年-1933年)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轻灵、虚实分明。
武禹襄(1812年-1880年)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永年县人。著有《太极拳解》和《十三总势说略》,其所创太极拳,为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望。
武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架构简洁、动作严谨、开合有序、手不出膝。
太极拳欣赏
作为大学必修课的24式太极拳,是在1956年原国家体委组织国内部分的专家,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循序渐进,易学易记,便于推广的原则上选取了24式创编而成。
42式竞技太极拳
规定竞赛套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才能使动作规范。
五字诀练好太极拳
怎样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有一成套系统的训练理论,要想练好太极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有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毅力,通过潜心钻研,一定能达到高深境界。太极拳论的作者内家拳名家王宗岳先生曾经说过“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要在练拳的过程当中长期的坚持长期的体悟。
练习太极拳要注意五个字:静、轻、慢、切、恒。
静:思想要高度的集中,心要静,不能有杂念,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动作尽量的正确规范、手臂的高度和方向路线都要正确,每一招每一式都要非常的标准到位。
轻:是指动作的轻灵柔和。轻是相对于重而言,轻是有力,不用力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慢:慢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进,慢下来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用意念去引导动作,同时也可以练习下盘的功夫。所谓快了紧,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是功。
动作之间的停顿就叫断。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尽量要保持动作连贯圆弧,连绵不断,上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切: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的下工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另一个意义在于研究,太极拳是一项思想的运动,训练完之后一定要回忆,在训练当中哪个动作练错了,或劲力不对,以便于在今后的训练或者是下次的训练中,能够及时的更正。
恒: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恒在这里的恒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定时,持之以恒,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第二是定量,根据各个人的身体素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时间以及运动量,并且逐步的加强,如此下功夫的去训练,才会有进步。
静、轻、慢、切、恒是相辅相成,在练习中,要并存,不能偏废,所以我们太极拳是一个练思想的拳,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肢体动作要缓慢、连贯、轻柔,同时精神状态也要配合。
在每次练拳的过程中,精神状态都要全神贯注投入进去,这时的状态,称为太极态,也就是太极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完全投入进去看见全世界的一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