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交流准备发言,但看小伙伴们挺踊跃的,一直没有抢麦,十点多待看大家聊得差不多了,想发言时,老师说今晚就到此吧。想想老师这些天一直在外面忙应该也累了,就早点休息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晚小伙伴们谈得最多的是臣服和觉察。
一、关于臣服。
经过聆听大家的分享以及自己看书的体悟,我对臣服有以下的感悟。
1.对已经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臣服。臣服代表对既成事实的发生全然接受,不管事件是好是坏都无条件接纳。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果,是过去种的因造成的。果即使不满意,这时再使力,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所以此时能够做的就是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延伸转念到:从现在开始种好的因,到时自然会结好的果。
2.臣服就是不抗拒,因为抗拒会让事情恶化。抗拒就是不臣服,不臣服的话就会损耗很多能量。比如他如自责内疚,就会懊悔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有把事情考虑更周全些,抱怨指责他人没帮忙没尽力;同时他也会担心未来,很担心未来会有什么不好的境况发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当他的大脑不断回到了过去或者是飘到了未来,他就会很无力,因为过去和未来他是不能够掌控的。因为每个人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当下、此时此刻,当下是最有力量的。
3.臣服就是有意识去观察事态的发展。对已经发生了自己不满意的一方面,以一个观察者自居,在旁边静静观察自己情绪的起起伏伏。当我们不被情绪所控制,我们就定而生慧,我们就能链接自己的内在本体(本源),它会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马上想到最有利我们的方法,去更好的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4.臣服并非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消极的接纳,明明有不满意,也不能有所表示。真正的臣服是,我只是对既成事实的事情接受它当前的状态,对其中不满意的部分,不浪费时间去评判,但可以尽力去做自己所能做的。比如,孩子现在病了不能起来上学,对这个状况,我接受,但我不自责、懊悔、抱怨、担忧、恐惧,只想着当下我能够做什么?知道是情绪瘀堵导致孩子各种身体症状,那就赶紧给孩子减压:学业压力大,那就少学点甚至不学也可以;孩子生存的家庭环境有问题,那就改变过去错误的教养方式等等,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样一样的消除这些阻力,孩子自然就会走出来,这总比花时间去抱怨懊悔或者担心未来更靠谱。
二、关于倾听与回应。
以前我们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孩子总想躲着我们,总是嫌我们太烦。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感觉很伤心、很郁闷。
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是我们家长太自以为是,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尊重甚至无视,太多的建议,太多的不放心,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自信心,束缚孩子的思想与手脚,让孩子窒息,让孩子无法施展拳脚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我尝试用跟老师学习的倾听与回应跟孩子交流,虽然我只是用了“哦,嗯,挺好……”简单词语回应,但我发现之前一直躲避我、嫌我烦的孩子,现在会经常主动与我交流,主动说的很多。
老师教的很多方法真的很管用。现在越来越体验到平时老师的话流经我心美妙,情境到了就常常自然用到了。
老师说,当孩子向我们靠拢时,我们一定要停下手中所有的事,眼睛要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孩子才会感觉到被妈妈重视。哪怕我们不知道孩子说的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还是会很开心的。
这让我想起孩子上大学前跟我聊剧本杀,在那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这个东西,但我就用沧海老师教的这个方法,就一直对视着孩子,笑着看着他,一直回应“嗯,哦,这样子呀,还有呢,哦,妈妈都不懂哦,真好……”,孩子看我一直有回应,就聊得特别的开心,看见孩子开心,我也很开心。这之后每次他玩剧本杀,回来都会主动跟我聊他的心得感受。
其实我们只要表现出我们对她话题的兴趣,即便我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讨教啊,孩子看到我们积极参与,看到我们很用心的在聆听,在请教,这就够了。
三、再次体会到看见共情孩子比说教更有用。
这几天群里小伙伴们的分享,让我想起过去那些年我对孩子提出任何问题总是习惯性反对、说教,都是用大脑去思考、去回应,对孩子的要求有很多“应该”,如果孩子意见与我不同,就觉得“不应该”,总是急急的想说服和强力扭转。
记得之前儿子总是很在意自己脸上的痘痘,说再不治会毁容,要去看专家门诊。
我个人觉得这只是青春期内分泌失调,所以会建议他注意清洁面部,少吃辛辣,少熬夜就好。要看,看普通门诊就好,儿子解决不同意,一定要看专家门诊。
因为儿子总是觉得我不情愿带他看医生,一说起这个问题儿子就很生气。刚开始我不理解,觉得孩子偏执,太小题大做,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钱(在我的观念里,长痘痘又不是疑难杂症,为啥要找专家?去看专家门诊,没有几百元整不下来),觉得孩子不懂事。
因为不赞成,好多次都闹得不愉快,我不支持,孩子觉得很委屈。直至孩子上不了学,害怕孩子闹情绪,自己才慢慢送口,答应他的要求,同意带他去看医生,告诉他看医生怎么说,听医生的。
当孩子看见我真心同意了,他也没有像之前说的非要去看专家门诊,当听说看专家门诊要预约,路途远不方便时,他也同意看普通皮肤科门诊。当他听医生说问题不大,注意休息就好。虽然医生说的跟我之前说的都一样,但孩子都听进去了。
这给我的启示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看见他的感受,父母看见了,孩子就好了一半。再加上医生的专业性解答,孩子更容易接受,消除他的顾虑。
结合《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没有臣服孩子长痘痘想去医院治疗这件事情,也没有看见孩子内心的恐惧,而是让自己的头脑去到了过去和未来(用自己的阅历对该事件简单做评判),想象了很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画面(怕麻烦、怕花钱、觉得没必要),对孩子的要求很抗拒。
但后来我觉察到,并且看见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他内心的恐惧),愿意带孩子去治疗,孩子也因为妈妈的看见,后来也没有坚持去看昂贵的专家门诊,而是看了普通门诊并且听医生的建议,平时对自己的面部按时做清洁护理。
这件事再次让我见证:你抗拒的会僵持,你放任的会消失。
四、关于夸奖与肯定的不同。
老师教我们用“录音机复制法”复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喜欢简单,那就简单。比如“妈妈看见你在做什么什么”、“妈妈都好羡慕爸爸”、“妈妈又听说你煎牛排了呢”、“妈妈好羡慕爸爸能够吃到你做的牛排。”,这些话语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看见与爱,也很轻松不做作。
这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只要有爱,做什么都是对的。
五、练习肯定自己三件事
从小伙伴们分享他们做的表扬自己三件事的练习后,我看见了他们自身的明显变化,当他们学会看见自己的优点时,他们也学会看见别人的优点。这个练习有如此功效,让我很惊讶,领会到正面聚焦的魅力!
这么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忍不住分享给儿子,让孩子也去试试。儿子很爽快答应,我好开心。现在儿子看见我的改变,很多时候,他遇到问题都愿意求助我,对我的建议,他都会很开心接受。
六、老师的经典语句:
1.每一件事件发生了,我们都可以去选择用痛苦还是快乐视角看待问题。
2.让老师的话留经我们的内心。
3.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通过孩子的行为不断肯定孩子,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4.我们可以用好奇的心问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5.“三不”里的不建议要坚持,对方提出需要,我们才给。
6.我们的生命是为体验而来,不是为了结果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