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打开看抖音上的数据,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视频,大概是有关于演员的一个综艺节目,表演者是盛一伦,他的表演结束后,评委于正、章子怡、李成儒都给出了评价。
当然只是一个非常短的视频,放出的是评价的部分,我也不知道盛一伦表演的究竟怎么样(当然我也不懂表演,无法评价),只是章子怡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就有些不淡定了。
她说:“没有天赋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1)
在我人生的前面那么多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最好,也看不得别人比我厉害,甚至都带着一点“我都那么努力了,凭什么比不上别人”的一股“气”在里面。但是现实是,我虽然很想做好一件事情,却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得——“我是一个没有天赋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以“天赋”来评价自己、看待别人。
不光是我,我周围的很多同事也是这样。
评价一个孩子的成绩,也许这个孩子确实很认真,但是成绩就是平平,我们在私下里评价的时候都会说上一句“不是个学习的料”。
那时候周围的人似乎都是这样一种思考模式,所以自己带着这样的思考模式就觉得很正常、没什么不对的。
可是当我开始提升自己,去阅读、学习各种知识以后再回头看看,对于这种以天赋看人、忽略努力的评价方式,想想都觉得惭愧不已。
这大概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性思维”模式。
(2)
我开始阅读后的第一本书,叫做《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有关于“红皇后效应”的一段描述:
红皇后出自《爱丽丝魔镜之旅》(刘易斯·卡罗尔),红皇后是小说中的女王,也是国际象棋中的棋子之一,是奔跑高手。她对不论怎么跑也跑不出去一步的爱丽丝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想要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而“红皇后效应”,指的是“若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速度与周边环境变化一致,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前迈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刻变化运动的世界里,为了生存,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大家都在努力奔跑,为了保住现有的生活,努力去跟上生活的变化节奏。这是一种努力。
然而,如果你想要变得优秀,那么只有在原来的努力基础上,翻倍地去努力,才有可能离开原地,去到不一样的地方。
就如“红皇后效应”所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架滚梯,而我们是在滚梯上逆行的人,只有当你的速度和滚梯的速度一样的时候,你才能停留在原地;你的速度慢于滚梯,就会不断的后退;而当你的速度超过了滚梯的时候,你就能沿着滚梯逆行向上。
(3)
我在放弃了自己稳定的工作以后,踏上了创业的路。
一开始我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胡乱摸索,然而事实上我并没有太多有关创业的经验,有的也不过是一些道听途说的片段而已。
那段时间是我最颓废的时候,有一种“处处碰壁”的感觉。直到我开始看书,一本一本地看,学习了很多的知识理论并尝试加以运用以后,我才发现,我曾经确实在努力,然而那些努力里没有方法,是“无效的努力”。这种“无效的努力”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里的不平衡,对生活的抱怨,无法带来幸福感。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词,叫做“伪勤奋者”,确实形容的非常贴切。
学习了时间管理以后,我就开始了自己做手帐的历程,去规划自己的时间,把时间运用在合理的地方,也持续地保持阅读的习惯,然后我发现: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而当你的努力看不到效果的时候,并不是努力没有用处,而是方法出了问题。
小学初中我都是优等生,当时的课业其实只是靠自己的死记硬背也是可以应付好的;到了高中,课业量增多,我却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去应对,加上自己的自卑感,导致了我的成绩一落千丈。那时候,我几乎也就是老师眼中“虽然很努力,但是很没学习天赋”的人。
可到了前些年我开始学日语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一下子就成了日语小班里的“学霸”,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当时班里的同学看我都觉得我学日语是那么轻松。
而在这一年里,我身边的朋友们眼见着我的状态一天天的变好,又觉得我学习能力很强,把自己的时间管理的非常好,我也成了她们眼中的自律标杆。
从一个老师眼里的“学渣”到一个大家眼里的“学霸”,真的是天赋吗?并不是,我只是每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与目标有关的小事情,然后让我认真做事的天数慢慢积累到几百多天而已。
(4)
“天赋”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能代替任何的努力。
天赋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够触及的“天花板”的高度,却无法决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只有“有效的努力”。
任何努力都有其意义,但这个意义只存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我现在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羽生结弦说的:“努力は嘘をつくでも、無駄にはならな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努力也许会说谎,但绝不会不会白费。”这句话成了我现在的人生信条,因为我确实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了能力、心态和思维方式。
我之前在听樊登老师讲一本书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很有名的足球运动员,他以优秀的球感著称,能预见到很多的球路,但是他的球感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他最初总是坐在球场边看别人踢球,几百场看下来,慢慢地球感就有了。
很多看上去有天赋的人,他的成果不过也是“刻意练习”的积累而已。
我现在很喜欢听曾国藩的故事,中国古代“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而那“半个”是曾国藩。
以前觉得古代的圣人,都是些有天赋的人,王阳明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我为什么喜欢曾国藩,是因为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一些愚钝的人,可让他从平凡变得不平凡的,就是他的努力。
有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个小偷半夜三更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少时的曾国藩很努力,可就是没什么天赋,为了背出一段内容,彻夜的读和背。因为曾国藩背得认真却一直没有背出来,灯火也一直没有熄灭,小偷在房梁上等的实在不耐烦了,跳下来,把曾国藩背的内容当场背了一遍,还评价曾国藩是在太愚钝了,不适合做学问,然后小偷东西也不偷了转身就走。
就是这样的一个愚钝的少年,最后却成为了一代名臣,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努力。
(5)
如果一个人既有天赋又肯努力,自然是能达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无法成为领域第一名,也能成为一个领域里的专家权威;可如果一个人有天赋却不愿意努力,那么结果依然是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所以,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答案不言而喻。
天赋是让努力增光添彩的能力,但即使没有天赋,努力也能让人大放异彩。
所以这种“没有天赋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话,实在让我无法苟同,这种把天赋作为一切评判标准的思维方式,是在否定一个人的努力,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定他人的努力,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帮助他们找到更加有效的努力方法,而不是把一个人以“没有天赋”为由打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努力本身就是非常意义的事情,忽略了过程只看中结果的评价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让自己努力变得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