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开幕迎客松,闭幕折别柳。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徐徐落下帷幕。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4968/82072216beac5e0b.jpg)
闭幕式上那美仑美奂、意蕴深远的一幕幕场景,虽已过去半月,但仍历历在目,激动在心。
最令人动容和难忘的“折柳寄情”,导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的六个“一”,唯美表达了庄严神圣的仪式,这种独属于国人的中国式浪漫,引起我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
老谋子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和一种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
的确,我们何需悲伤?开幕盛典,比赛顺畅,成绩不菲,展现了大国的能力和素养。我们只须用具有丰厚意蕴的中国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纪念和希望,留待予你我他们无尽的留恋沉醉和发现,归于完美,恰到好处。
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王象在《群芳谱》言“柳”:“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叶青而狭长。其长条数尺或丈余,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细腻。”简洁、形象、细腻地描述了柳树的特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4968/01c44a22148a3b93.jpg)
《诗经·小雅·采薇》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赋予了柳的离别意象。
中国文字意蕴深远,柳者,留也;絮者,绪也;丝者,思也。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从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的谐音和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的谐音里,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诗中赠柳、咏柳,道出“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
李商隐在《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中写到:“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离别之时将柳条折为两截,一截赠送游人,表祝福,一截留下来,盼游人早归。
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蕴含着“春意常在”的美好祝愿;柳条细长柔软易绕,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述说着无尽的怀念与相思。
钱钟书先生曾分析折柳的象征意义时说,折柳,一为送别,一为寄远。送别、寄远的折柳是中国人富于诗意性情的体现。
由最初《诗经》中写意式的模糊简要描写,到穷形尽相式的工笔细描,一捧细细的柳丝代表了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成为了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诗歌原型意象,升华为一种离人的共同心声,唱和出我们的离别愁绪。
闭幕式上,随着折柳送别的画面,美妙的直击人心的《送别》旋律响起,文明的河流在奥运舞台上交汇。李叔同填词,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歌曲《送别》经久不衰,被世人喜欢。再一次证明,所有的美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4968/3d860a03092327bc.jpg)
22年度年度写作营第30篇,主题文,1157字,累计3764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