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爱情和婚姻,向来是痛苦的来源之一。即便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也不例外。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读过红玫瑰和白玫瑰的人,基本上都能体会到白玫瑰之于男主人公佟振保的鸡肋——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力感。
王娇蕊和孟烟鹂,在她们身处的时代,哪一个都有身为天之骄女的本钱,倘若她们精神独立、经济独立,都能在那个时代让自己活得更顺风顺水。然而,她们却都在佟振保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在恋情中卑微妥协,而振保爱自己更胜他人,最终还是负了她们,三人为爱身陷囹圄,不得善终。
沉浸在张爱玲的文字中,很容易就领会到那种痛。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这让我想起法国儿童文学短篇童话《小王子》里的那朵玫瑰花,欣喜着小王子为她浇灌,也深深地爱慕、依赖、渴望着小王子,然而她自身性格的缺陷却使她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对小王子的感情,导致小王子带着疑问远离她存在的B-612星球,踏上了去地球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小王子》固然是一个童话,却告诉我:唯有用心看才能认识生活的本质,才能明白自己的责任,才能找到快乐的源泉。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芬芳的玫瑰,如何以健康的心态拥抱生活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当下的焦虑状态所期待的改变。
没错,我自从生了孩子之后一直很焦虑,十几年的婚姻生活磨平了我的棱角。现在我身边的每个人都会说:你脾气真好,你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不用你操心,你妥妥的是人生赢家。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我内心深处有挥之不去的焦虑?
为什么我总是在本应熟睡的深夜惊醒?
为什么原本丰茂的头发总是成把的掉呢?
身体是诚实的,我骗不了我自己,我需要一些方法来引导自己走出内心的焦虑。
两年前,我找身为心理医生的朋友诉苦,她说:“你没病没灾,瞎着急什么,心病还须心药医。既然你爱看书,不妨找一些心理治疗专家的作品,也许从书中读到某句话们就能茅塞顿开了。”于是,我认识了苏珊·福沃德,也认识了露易丝·海和大卫·凯思乐。
如果说前者的作品帮助我找到了心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那么后者的作品无疑帮我重新构建了内心的堡垒,修复了内心的力量之源。而这本给我内心带来深刻影响的书,就是《心的重建》。
《心的重建》是世界心理治疗专家、全球心灵导师露易丝·海继《生命的重建》之后另一部畅销作品,她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现许多人内心都有“我不够好,所以我会失去”的想法,并因此而受到内心的伤害,因此她写下《心的重建》指导读者在经历失去时如何疗愈自己,让读者能积极地生活。
这里我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罕见地深入探索分手、离婚、死亡以及其他失去的心灵方面的书籍。它从“探索我们是如何处理伤痛的”课题入手,探讨人们”在承受形形色色的失去后“,如何找到疗愈自己的方法。也许你会认为这不过是一本心灵鸡汤,然而,对于用失落情绪囚禁自己心灵的人来说,它无异于一剂猛药,帮助人冲破内心的牢笼。
失去的类型多种多样,面对失去每个人的伤痛都独一无二,但是经历失去的痛苦却是普遍存在的。
成为妈妈之后,我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内心一直沉浸在失去自我的痛苦之中(后来,我才知道这叫“产后抑郁”。)
产假期间,时常是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想出门走走,去公园散散心,老公却说:“你算了吧,还要给孩子喂奶呢”,于是,在几十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独自站在4楼的窗前,眺望远处车水马龙的街景,是背后传来的孩子的啼哭让我生生克制住想要跳下去的冲动。
复工后几个月,参考医嘱正常给孩子断奶,想要到外地旅行散散心,老公说:“你算了吧,晚上你还要带孩子呢”,于是,在几百个不眠的夜晚,我一边轻拍着睡梦中不安地抽泣的孩子,一边极力克制住自己想要把尿不湿砸在打鼾的某人脸上的冲动。
孩子上学以后,我想要恢复正常的旅行节奏去看看世界,或者偶尔出出差换个不一样的工作环境,老公说:“你算了吧,晚上你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呢”,于是,我在上千个陪孩子挑灯夜战的灯下,一边压抑自己内心的怒火,一边想象自己正用手死命掐着某人腰间的软肉。
相对于婚前每年定期与姐妹们结伴旅行,这种没有外出自由的压抑婚姻生活,这种失去自我的苦痛,是我难以介怀的隐痛,也是别人难以体会的难处。
当我在《心的重建》中读到瓦内萨的水垫床事件时,我看到瓦内萨的感受:“如果你用消极的想法思考,那跟浪费时间去把别人家的水垫床的水抽干没两样;如果你用积极的想法思考,那你将会收获幸福的果实,而且你也会睡得更安稳。”
这让我忽然领悟到一个真谛:先关注自己、认识自己,别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存在。
伤痛是一种挑战,但使伤痛变得更加难以承受的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我们一心围绕着别人的感受生活,忽略或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不就是在忽略自己么?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存在,正视我们的感受呀!
张德芬在为本书作序时说:
在重建自己的心,也就是自己的幸福的时候,我们真的首先要接受失落的真实性,承认自己的失落,而且承认它的“不可逆转”性,这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一步。
同样,当我开始接受婚姻生活的真相,接受自我的失去,承认母亲这一身份的不可逆转性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难度。但是,每当我尝试着正确地表达自己,告诉老公:我最近内心很压抑,我需要出去走走,我需要排解一下内心的压力,并且我已经为此做好了各种准备,之后的事情就朝向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老公特意请了年假,开车带着我和孩子们,驱车到千里之外的海边看海水的潮起潮落,看太阳的东升西沉,呼吸海风带来的潮湿气息,这种名为理解的改变,带给我行动上的支持,也带给我心灵上的解放。从此,我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心的重建》增加我对失去的认识并拓展我的思维,让我在失落的时候得到启示,并通过案例的启发走向爱和理解。
正如作者所愿:我们的目的是让你能充分感受伤痛,而不是深陷悲伤和痛苦中。
生命中总有看不见的善意,我接受生命为我准备的所有考验,接纳自己,接纳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今天,我在某个app里看到一位姑娘的分享,说送给同事一份礼物,却被同事扔进了垃圾桶,于是感受到被塑料姐妹情谊背叛了。如果在读《心的重建》之前,我可能也会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但在读了《心的重建》之后,我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且不谈对方是否是故意,仅仅丢掉礼物这个行为本身,并不能代表自己不受重视,可能有别的原因导致,那我完全可以提醒对方,礼物在垃圾桶里,顺便确认对方是不是因为不喜欢才丢掉,这样我就可以解除内心的纠结。
《心的重建》可能通篇没有大道理,但是每个案例都切合当下的生活,所以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它引导读者从不同的方向切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同一件事情,因而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启示,激发足以改变事情走向的内在力量。
《心的重建》可能真的是一本简单的书,可是它却读者带来可以治愈内心的伤痛的力量。你并不需要知道心理学的原理,你只需要知道你有足够的能力改变你的想法。
我们的想法会改变失去发生后的一切,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希望。这样,我们的内心就得到了救赎,得到治愈。
沸腾的泡沫红茶:头条文章作者、读物博主,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家有二娃的宝妈,行动踏实的实践者,思绪天马行空的思想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