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一个词叫“女汉子”,这帮所谓的女汉子们不爱撒娇、性格独立、追求自我、不喜欢化妆、不喜欢折腾打扮、不拘小节,与男生称兄道弟,不愿随意求助人而乐此不疲的女性。
然我却觉得一个真正成熟女性的定义应该是能够承受强烈情绪以及有思考与反思的能力,在发现外在与内在人物并和其建立关系后,会对精神痛楚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与反思的人。她们通常会表现出内心坚定而有力量,举止优雅、说话温柔,待人温和…
如今许多女生,以自己成为女汉子自豪,正符合精神分析家卡伦.霍妮的观点,女性会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成功…却掩盖了一个女性最真实、自然的自体,而选择用一个虚假的自体来面对她周遭的环境。
而这种现象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上来解释,是有它的根源所在,与原生家庭中父母亲他们自己过去的实际经验或潜意识幻想以及他们内心及心智上存有的父母形象“内在父母”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母亲自己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而且已习惯于顺从自己母亲强加于己的情绪剥夺,因为她的母亲或许也受害于自己极不愉快的过去,而变得有些善妒并具有暴力倾向。那么这位母亲在经历养育环境中的痛苦后,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而她的丈夫也经历了亲情同样匮乏的童年,那么他们在面对自己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这两个人都不曾有机会去解决自己情绪上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会以讽刺夸张的版本,在日后呈现于他们孩子的生命中。
命运便从生命开始的片刻左右着人生、挫折、生气、攻击、虐待和害怕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这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养育过程。
家庭中,如果父母或其中一方,既不能忍受焦虑与恐惧的精神痛苦,也无法忍受这些情形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生气),那么小孩可能得自行与他的情绪苦斗,而且这些情形可能不仅未能被缓和,更糟的是,假使父母的愤怒与不胜任感又会被推回到受惊的孩子的心里时,这些情形还会被强化。
在这些困境中,年幼的孩子会做出许多选择:切断与人的关系,发展出假性独立,因为害怕而无法去寻找他所需要的反应,也害怕找不到;或是尝试更激烈方式的向外投出她的情感;或是分裂自己的感觉,好的感觉放在一个关系中,坏的感觉放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在家里的“纯真善良”的小孩,到了学校就变成“恐怖分子”…
而发展出假性独立的女孩子会选择用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来“武装”自己,使为了使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她们表现出的独立,不寻求帮助;她们坚强,咬着牙,承受着生命中的苦难;甚至由于自己常年累月的这种“假性独立”,而在内心中模糊了自己的性别身份,而厌恶本该女性身上具有的柔媚、柔软、甜美、安静;她们失去了承载情绪的能力,会因为一些些小事而暴怒而进行攻击…
而当我们觉知到这一点时,我们便走在内在生命的成长之路上,也许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内化一个好的客体关系,但是长大后,你也许能遇见一个好的同伴、领导、老师、伴侣、咨询师、分析家。而他们具有涵容的能力,当你在表达自己负性情绪时,他们不会严厉惩罚你而是会更加包容你,会在恰当的时候,会结合外在的事务将这些经验传递给你,而使你的内在心智得到成长,那么在你与他们互动时,会得到更多的滋养,久而久之,这种好的客体关系就会替换掉之前内化了的严苛的客体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对于之前对于世界的消极看法,并不断觉察自己,感受自己,更好地与及自己内在连接,不断地矫正着自己曾经的生命体验,那么我相信,迎接你的便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本真、自然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