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乐趣很多,比如抓泥鳅、钓龙虾、钓黄鳝、采树莓、偷香瓜……等等!
记忆里的童年似乎总是和“吃”脱不开关系,那时候零食少,想要吃到不一样的东西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
那时候抓泥鳅有一种独特的利器,也不知是何人发明的,好像记忆里每个小孩动手能力都特别强,全都会做这种扎泥鳅的工具。
它的制作过程也很有趣。首先准备一把废弃的雨伞,一把不用的牙刷,一根形状均匀的竹竿或者木板,一把细小的铁丝。
用老虎钳把雨伞上的骨架反复弯折,直到折断,一根根的折下来,一共需要十几根。
然后把这些折断的钢条用老虎钳剪成长短一致,约十厘米左右的样子。
将钢条其中一头依次在磨刀石上研磨,磨成一根根带有尖锐针头的钢针。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时候确实很有耐性,我也曾经做过好几次这种工具,每一次都能耐着性子,把一根根钝头的钢条磨成了针。
磨好针头后,拿一根蜡烛点燃,把钢针没磨过的那头放在火上面烧,直到烧得通红。
而后趁着钢针的高温,把它镶嵌到牙刷柄那里,一根根有规律的排放。而根据泥鳅的大小,可以选择性的让排放的距离疏一些或者密一些。
扎小泥鳅,需要密集的钢针排版,扎大一点泥鳅或者黄鳝可以适当的疏松一些。
钢针镶嵌好之后,去掉牙刷的毛刷部分。然后把它塞到劈开的竹竿中间,用铁丝反复缠绕,用力拉紧。
一个简易的扎泥鳅工具就完成了。每当做成功的时候,心里总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这只是美味入口的第一步:制作工具!
第二步便是利用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到了晚上,我和小伙伴迎着萤火虫的微光,穿上雨靴,带上手电筒,一起相约夜色下的田野。
一般都是两人为伴,每人手里都提着灯,其中一人左手拿着灯,右手拿着扎泥鳅工具,另外一人也打着灯,右手提着小桶。
我们行走在水田中间的泥土小路上,用灯光照射到田里,观察是否有泥鳅或者黄鳝,还有稻田鱼。
之所以要晚上行动,那是因为白天这些鱼类都太过狡猾,有一丝动静就迅速的钻进泥土里,很难捕捉。
而在晚上的时候,它们才会放松警惕,一个个钻出泥土透气,动作也变得迟缓。
所以在灯光的照射下,泥鳅们无所遁形,每一次挥杆而下,钢针扎到泥鳅身上,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就这样在田地间行走,一次次的挥动手中的工具,一条条原本滑腻的泥鳅就变成了桶内的收获。
那时候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的行动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才带着装得满满的小桶回家。
第二天,天一亮就要开始第三步操作:杀泥鳅和黄鳝。
小一点的泥鳅可以不用管,但是大的泥鳅却需要去除肚子里的内脏,不然吃起来会很苦。
至于怎么杀泥鳅,也有一套成熟的流程。
找一块长方形薄一点的木板,用锤子把铁钉敲打进去,从木板另一头穿透,再转过木板往下敲打铁钉旁边的位置,直到铁钉大头部分完全贴合在木板上。
杀鱼工具制作完成,随后就是把泥鳅或者黄鳝的头从铁钉那里刺进去,让它固定。
然后用小刀对着肚子划开,剔除里面的内脏,一条条这样反复操作,最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处理好装进塑料篓子里备用。
最后是第四步:简单的烹饪。
用火柴点燃草把,生火烧锅,倒入农村里现榨的菜籽油,等锅烧红,放入自己种的生姜、大蒜、辣椒爆香,炒出香味。
再把处理好的泥鳅黄鳝一股脑的倒进去,用锅铲简单的翻炒,加入少许的盐巴,味精即可。
不多时香喷喷的爆炒泥鳅便可以出锅了。这种简单的烹饪方法往往味道更好,每次吃的时候我都能多吃一碗饭。
滑嫩清软的泥鳅味道鲜美,一家人围在桌前享受美食带来得愉悦。烟灰抹在脸上却毫不知觉,黑溜溜的脸庞上总是挂无忧无虑的笑。
那种简单,满足的生活,或许是许多人成年人想达到的目标吧!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但长大后却发现那时候真的好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