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可不仅仅是1万小时的差距

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可不仅仅是1万小时的差距

作者: 妙荔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15:38 被阅读0次

    原创: Ms妙荔 爱呀坏生活 今天

    “1万小时理论”是个陷阱

    曾经风靡一时的“1万小时理论”在朋友圈里成了鸡血励志文里的一剂良药。对于许多渴望在职场或者人生道路上的年轻人来说,1万小时看起来那么遥远但听上去斗志昂扬,让多少有志青年跌跌撞撞地在朝着1万小时的终点匍匐前进。

    本书作者在开篇便揭穿了“1万小时理论”的虚伪性。作者安德斯· 艾利克森认为它虚伪即是因为它以一个利于传播的短语形式,赋予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但又彰显出努力和希望之光的“1万小时”,成功诱拐了广大青年。

    在我看来,1万小时倒也谈不上虚伪,只是它太过于一刀切,也正如书中所说,它模糊了不同专业领域对于时间的差异性要求,也对练习过程的要点没有做到细致化解读。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方法不得当,那么就算是练习了2万小时,那也是白搭,在某个领域里既成不了专家,甚至连称为爱好者也是非常边缘化,技能水准很低、专业知识大量错误的“爱好者”。

    而刻意练习,总结概括起来就是四个要点: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保持专注,提供及时反馈,以及走出舒适区。

    1,目的性是你坚持练习下去的强烈动机。

    保持动机很重要,它可能来自于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譬如想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赞就是外在的动机,于是你开始锻炼身体。并且这个动机不是恒定不变的,要想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获得提高,动机需要不断深化。

    而内在的动机则更为深刻,在我看来,这个深层的动机是让你的训练持续下去,并且能够不断优化的持续动力。

    对于一个只是想减肥的健身者来说,他很可能进行到一定阶段,当体重降到他认为的某个合理的范畴就停止了健身这项运动。即便他依然保持住健身这个习惯,但由于浅显的目的已经达到,即便他依旧保持健身这个生活项目,但获益开始减少,即便练习达到1万小时,他的水准可能也只停留在前面第100个小时甚至更少那里。

    2,专注意味着能获得提升的练习过程没有多少乐趣可言。

    如果你爱好舞蹈,但只是流于跟一群爱好者在一起跳舞的过程,并且你们聊八卦、拍照发朋友圈的时间多过于你认真练习的时间,那么你顶多只是广场舞级别的选手,就算跳一年下来,跟你一个月左右时的水平差不多。对于真正的练习者来说,有一个让人有些不开心的事实是,这个过程你不会觉得那么开心和愉悦。

    你若要学会游泳,像我这种野生型选手,顶多也就是会换气的情况下游得走,如果不慎落水至少不会马上溺毙。我的野生型游泳技能是在和家人朋友们湖畔玩耍,吃着零食聊着天的过程中学会的,这个过程的确很愉悦。

    但对于一个想认真学好游泳的人来说,你需要按照教练的指示去重复动作,并且要听取批评,甚至要面对自己意识明白但是身体不受控的内心煎熬,乃至自己跟自己怄气的过程。

    你有忐忑,你害怕下一次被教练训话时严厉的批评;你有挫败感,当跟你同时学的人动作完成度比你更好更快;你需要去琢磨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然后经历愤怒的头脑和失控的身体之间的斗争。这个过程并不那么愉悦,但当你开始觉得一切逐渐变得可控时,就意味着你的技能获得了提升,这个过程才能称之为专注的练习。

    3,及时反馈能够帮助你把握训练方向,不至于走偏,以及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以便及时修正。

    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应该算是及时反馈了,这是作者安德斯刻意练习理论区别于“1万小时理论”的最根本之处。

    如果没有反馈,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没有指南针,只能是风吹到哪船漂到哪,想练哪里练哪里,你妈妈要开始为你的学习担心了。这被作者称之为“天真的练习”,说白了就是瞎练。

    曾经有一种对职场人的描述与此类似,有的人工作了10年,只不过是同样的工作重复了10年,有的人工作了5年,却拥有超过前面10年的人的经验(当然,这句话如果用来意指每个人都该获得升迁,细究下来是有问题的,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刻意练习本质上来说,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表征,不管你练习什么,这套心理表征都是适用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如书中所说,这是帮助你去发现规律、解释信息、组织信息、制定计划和高效学习的一套心理特质,这是整部书中的关键词,也是刻意练习能够通过某一项专业训练帮助人打通跨领域学习能力通道的核心武器。

    4,而走出舒适区则是不断突破每一个阶段的外延,让自己的训练更精深、获益不断增加的必要之举,避免了你总是原地踏步的困境。

    现在有个问题,如果说我练习到一定水平,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是不是就可以保持在这里就足够了?当然可以,但这不是刻意练习,作为业余爱好者这没问题。

    突破舒适区是练习者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它不仅仅能够成就更深的专业度,有时候还能拓宽个人能力的阈值,让一些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发现自己未曾料想到的潜力,就像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另一个小宇宙,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激动的事情吧。

    而同样的,走出舒适区正如接下来要说,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他的大脑变化程度也越大。

    成年人的大脑依然拥有强大可塑性

    通常对于成年人来说,脑细胞一般不会再进行分裂并形成新的大脑细胞了。除了极少数例外,如海马体中新的神经元可以生长。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是学习新的东西变得不容易?

    是这样。相比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成年人的脑细胞因为停止分裂和生长,因此学习新的东西可能不如年轻人那么迅速,但成年人学习新东西不是通过新分裂脑细胞来完成,而是通过在已有的脑细胞中“重新布线”,也就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增加突触来构建新的路径,增加神经元的连结从而实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科学家组织一群有视力问题的人进行训练,三个月之后他们能够看到的文字比原来最早的小60%。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眼球结构有了变化改良,而正如上面所说的这样,是脑细胞通过重新布线的方式建立了新的连结,从而增强了眼睛的识别能力。

    走出舒适区的一个必要性或者说好处在于,它能够迫使我们的大脑去重新建立连结,触发大脑的变化。如果说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越丰富,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对大脑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许现在我们还不会觉得有什么必要性和意义所在,但从长远看,对于逐渐步入衰老过程的成年人来说,如果要想老年不至于反应迟钝和过早昏聩,想要多享受一点有质量的生活,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些新的目标和任务是有必要的。

    即便从近期来看,当你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并且从中获得了进益的喜悦和满足感后,再不断拓展新的技能,你会发现,即便是换了新的领域,你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似乎并不会因为跨了领域而发生阻滞。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个人的体会是,随着坚持某项练习越久,越能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并且也激发了学习其他新领域东西的兴趣。

    刻意练习是知识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生存技能

    过去我们花十多年读书,然后选择一份工作,然后就从年轻干到退休,几十年都是同样的工作。即便说现在,我们可能会选择换公司、换行业,但你的职能大致是不变的。你是做品牌的,不管是在快消行业还是在医药行业,从A公司换到B公司,你的职能依旧是做企业品牌。

    而现如今,或者说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要面临的一个情况是,随着商业形式的变迁,职业可能不再是一个终身性的描述,全职也许不再是常态,斜杠青年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奇货可居,或许“斜杠化”是未来职业人的必备素质,学习不再只是在学校里做的事,而是贯穿一生的实践。并且前十年你掌握的技能,未来十年可能就要淡出历史舞台,而这期间你需要快速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知识快速迭代的未来社会。

    学习不再只是某一个阶段的事,而是长期的事。学习也不再只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而是一个流量的过程。学习结果的差别,就体现在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可不仅仅是1万小时的差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yf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