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玫瑾,你会想到什么:
明明是犯罪心理学家,却频繁在媒体上讲育儿。
当我查阅完她的资料,才理解她背后的用意。
原来数十年侦查罪犯经历,让她意识到
“罪犯,都是养出来的。”
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
有时候,一些看上去很难理解的犯罪行为,根源往往都在过去。
还记得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第一连环杀手的杨新海吗?他曾横跨皖豫鲁冀4省,做了26起灭门惨案,杀死67人,强奸23名女性。其所犯下的滔天恶行实在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但在警察抓了他以后,给他弄了一身新衣服,他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给我买新衣服。”听完这句话,我们就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杀手。
还记得,在沈阳犯案,前后扎死几十人的罪犯王强吗?其杀人手段非常残忍。在审讯的时候,他说自己曾经也有动过一丝善念,当时有对情侣中的女方,一直向他下跪求饶。最终,他还是考虑到对方活着自己就有危险,就对女方说了一句,我让你死得痛快。最后,他从后心一刀扎进去,就把这个女的扎死了。
为什么王强能够如此残忍?或许我们能够从他的阐述中知道一二:
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乐。
爸爸是个赌徒,他一天到晚地赌,赢了就喝大酒,输了就拿我妈和我哥俩撒气。不是打就是罚跪,一跪就是半夜。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和爸爸离婚了,我跟了爸爸,但他根本不管我,他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不管我,动不动就打我。13岁那年我才上小学一年级……
上了一年学的我,因为和同年级小伙伴格格不入,就辍学了,然后以乞讨为生。后面因为连偷带抢,我就被关进了少管所。
出了少管所的我,不知道能依仗什么生活?没有父母家人的关心,没有知识。只能用最快捷的方式,偷或者抢得到钱财。为了不被人知道是我作案,我就会把人杀死。
不管杨新海,还是王强,是残忍,也是可悲的。他们从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孤独地活在自己构建的扭曲世界中,无人能够救援。
孩子更需要心理抚养
还记得2010年年末,引起举国热议的药家鑫杀人案吗?
药家鑫把骑电瓶车的张妙撞倒在地后,害怕承担责任就用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对方胸腹部连刺六刀,导致对方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看似偶然,其实是注定的。
药家鑫出生在一个严厉的家庭中,从小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练琴。为了练琴,父母会拿皮鞭抽他,会把他关在地下室,除了吃饭能上楼外,其余时间就暗无天日地在里面练。他的童年,非常痛苦,一度天天想着自杀。
药家鑫的内心,早已日积月累了核爆级的愤怒,只是被他无意识地压抑了下去。
就像李玫瑾说的,当他撞伤张妙,并且发现她在记车牌时,极端的恐惧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心门,早年潜意识里的愤怒像魔鬼一样,控制住他,而他还不自知。
父亲药庆卫曾开微博道:
在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一直奉行打击教育——“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他从经济角度考虑,不愿意让儿子考音乐学院,就背地里去找了教钢琴课的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
药家鑫一直不知内情,他对父亲说过:“我上一次课,被打击一次,越上我越没有信心。”他还是学下来了,专业考了第一。
或许,父亲能够去关心孩子的内心,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积极给予鼓励,可能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如果你打算做父母了或者已经做了父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两方面的心理抚养:
①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②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养育孩子,就要对其生命负责。
做父母的,是有一定的有效期的。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
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孩子在1岁时,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有的父母该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出生后的第一年!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你在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一旦,你等到孩子的青春期再来管,就太晚了。
当然,也不是说父母们,一定要全天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而是要高效陪伴,关心孩子的喜好,关心孩子是否快乐,而不仅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成绩。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