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德育培训心得
杭城培训的第二天,熟悉的家乡人林志超老师说:五月的杭城,看樱花,太晚;看荷花,太晚。其实于我,五月杭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时间不疾不徐,培训温暖如沐,一切都好!当灵魂出走在一个陌生地,碰见一批志同道合的同频伙伴,遇见一个自由随性的真实自我的时候,很多想法也随之鲜活起来,不吐不快。
幸福是什么?在电影《比海更深》里,日本演员树木希林对阿部宽这样说:“幸福这东西啊……是没有牺牲就无法得到的啊!”乍一听,真是蕴含深刻的生活哲学;细一想,却隐隐约约有点不对劲。当我们的工作被裹挟在车轮般滚滚前行的快节奏中时,我们在工作上获得的幸福真的需要我们以牺牲为代价吗?我们是否正承担着不堪重负的责任与压力,在教育教学的专业成长道路上磕磕绊绊艰难前行,怀揣着“幸福者”的梦想,却走进了“牺牲者”的偏道上。
教育,要拒绝“牺牲”的姿态。
首先,牺牲者的结局本身带着悲情的失败色彩。当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命运要与失败的最后结果连接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去教会我们的孩子们去获得成功呢?
其次,牺牲者的心态是不够健康的。牺牲让人能联想到的情绪似乎都很负面:委屈、难受、不甘心、甚至愤怒。当教育工作者被负性情绪所控制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去教会我们的孩子们去获得快乐呢?
再次,牺牲者的思维方式往往容易偏激。牺牲者习惯于用“值不值得”去衡量自己的行动付出和他人的行为结果。当教育工作者被功利思维劫持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去教会我们的孩子们去正确思考呢?
还有,牺牲者的道德力量无比强大,更容易陷入情感绑架的泥淖。让教育工作者被“我已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的想法绑架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去教会我们的孩子们去自由生长?
脑海里突然闯进了一个上周来找我做心理个案辅导的女孩,当这个年轻又纤弱的来访者央求我回避她的班主任的时候,我不免心惊。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两周回家一天,许多需要家庭提供的支持成了学校的责任,教师的标签上又顺理成章地增加了“家长”这个角色。“家长”这个自带着温暖面纱的称呼本应柔化师生关系,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老师加上妈妈或爸爸竟然约等于魔鬼,除了心惊,还有心痛。听她用极其疲乏无力的状态倾诉他的失败、痛苦、悲观、怨恨的时候,我想也许我们教育的成功首先要从教育者的正确姿态开始吧。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化,而教化的最优途径是垂范。在导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值得学习的美丽姿态。杭州公益中学的潘志平校长以“忙着可爱”的“好玩”形象走进我的心里,家乡的林志超老师以他的“智慧德育”的柔情形象走进我的心里,杭师大的周俊老师用“批判德育”的睿智形象走进我的心里。杭州上城区的德育特级蒋敏老师以她的“细节德育”的温婉形象走进我的心里......
在同行的伙伴们身上,我也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姿态。杨丹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幸福的向往;黄梦婷对梦想的坚持和对自由的追逐;蔡如爱对学校的责任和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我把杭城的德育培训当作是一次“灵魂的出走”,而“出走”正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回归。我要以怎样的姿态回归呢?既然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我相信我一定能找到一个在动态平衡中优雅前行的姿态,我的教育姿态,要拒绝“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