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的时候萌发了写文章的念头,想写一些故事纪念生命中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情。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关于外公外婆和童年时光的,投给了一个公众号,出乎我的意料,竟然过稿了。
此后就有了第二篇、第三篇……然而,这段时间突然就没有了之前那种文思泉涌的感觉。
我把素材都列好了,有一些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有一些是自己看书的时候偶然出现的脑洞,有几个故事我还把提纲都列好了,可是写正文的时候,感觉自己全身的细胞都憋得难受……
简书日更打卡也坚持十几天了。每天早上起来,都在想:我今天要写些什么?晚上从图书馆回寝的时候,也在想:我今天还没有日更,我要写些什么?
其实挺想放弃的,反正也没有几个人看,而且有时候也写不出什么优质内容……但是,自己全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啊。
今天看了《枕草子图典》(插画很好看,译文一般般,打算去看周作人译本),这部日本随笔文学的鼻祖,是作者清少纳言对宫中生活的记录。
一个之前借这本书的读者,在书中发布了很不友好的言论。作者在前言中说自己本来并没想着这本书会出名,只是随手而作。那位偏激读者不仅把这句话画下了一个大叉,而且在书上写了很大的字,觉得作者这么说是一种狡猾的做法,是在掩盖自己想出名的心。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写作最基本的问题:写作,是写给自己看,还是写给读者看?
这两个选择,将会决定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
写给自己,只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记录自己的生活,像是这普普通通的日子里的一个仪式,这样的文章读者可能不会很多。
而写给读者,就必须考虑读者的口味,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不能随心所欲地写,现在很火的新媒体文,标题党,蹭热点,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在简书的很多文章上,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
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前者。
记录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内心,这本来也是我写作的初衷。
初中高中不用手机的时候,我写了五年,总共十几本的日记,到了大学,会记录在便签里,微信里,偶尔也写手写日记。遇到简书之后就转移到了这里。
然而,过了几篇稿子之后,我的写作动机就不再单纯了,总想着文字变现。刚来简书也一样,总是想要更多的阅读量和赞。
看了《枕草子》,我很喜欢那种惬意的生活,随意的记录。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因为我太急功近利,所以现在写不出什么了。
所以,我只需要不忘初心,只需要在自己普通的生活里,找到那么一两处美好的地方,保持热爱,坚持自己。
巴金在《家》的后记里提到,他27岁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成为作家,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里,看着无数个封建家庭的悲欢离合,他的感情需要宣泄。
在现代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艾青《黎明的通知》的朗诵视频,我似乎好久没有那样,被一段震撼人心的话感动得想要流泪。艾青在战争的火光中写《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那样的悲哀,但他只不过是用一种沉郁的方式,给予人民站起来的力量。
我只是觉得,真正的文字应该是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的。
我希望我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哪怕没有多少人看。
只希望当我老了,看着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能够满足地微笑。
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一个路人温暖的力量,那才是我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