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20-1
【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白话】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推辞以有疾在身不见他。传命的人走出了房门,孔子取来瑟边弹奏边歌唱,让孺悲能够听到。
【思考之一】孺悲欲见孔子的背景信息是什么?
孺悲是鲁国人。《礼记·杂记篇》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鲁国因为有恤由之丧,哀公派遣孺悲到孔子那里学“士丧礼”,“士丧礼”从此就有记载了。由此可见,孺悲应该是鲁国的一个负责礼的官员,曾向孔子学礼,也算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家语》均无记载。刘恭冕在《论语正义补》说:“此欲见是始来见,尚未受学时也。”这里孺悲想见孔子,是初次见面,还没有行过拜师礼。按照古礼,弟子要拜师,第一次见面,必须要有人介绍,如果没有人介绍自己来见,就是失礼。
所以,孔子听到孺悲要见自己,就让传话人告诉孺悲,自己生病了,不能见孺悲。等传话人刚走出房门,孔子就拿起瑟弹奏起来,还大声歌唱,故意让传话人听到,让他知道孔子并没有生病,孔子就是不想见孺悲。
【思考之二】孺悲求学的行为说明什么问题?孔子为什么这么做?
本章紧承上一章,以孔子“予欲无言”的实际例子,来教导弟子,显示教与学的真谛。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就是取过来瑟弹奏起来,并倚声歌唱,故意让他听到。檗山黄氏曰:“以示其非疾也。”唐文治曰:“使之闻之,是孺悲犹在可教之列。”云门隐者按曰:“只是弹奏瑟,则门外之人不知谁弹;又唱歌,则能让人清楚的知道是谁;而且从歌声中能够听出实际是没有生病,则其传达的意思是让人深思的。”
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呢?《论语正义》曰:“而孔子不之见者,此‘欲见’是始来见,尚未受学时也。《仪礼·士相见礼》疏谓‘孺悲不由绍介,故孔子辞以疾’。”孔子之所以不见孺悲,是因为这是孺悲初次来见,尚没有正式拜师学习。按照《士相见礼》的解释应该属于孺悲没有经过中间人介绍,所以孔子以有疾来推辞。这是从事相上来分析。
皇侃《论语义疏》引用李充注曰:“今不见孺悲者何?明非崇道归圣,发其蒙矣。苟不崇道,必有舛写之心,则非教之所崇,言之所喻。”李充对孔子不见孺悲的原因,不是从事相上分析,而是从孺悲学道的内在心性进行剖析。说孺悲还没有“崇道归圣”,还没有生起追随圣贤、立志学道之心,如果内心没有求道之心,必定存在学道的障碍,故孔子见他教他,他也不会明理。所以用“不教之教”来启发他的蒙昧,更为应机。
《述而篇》第29章,“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那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很难跟他们讲善言善语,但孔子却见了互乡的一个普通童子。弟子们对这件事就不太理解,孔子解释说:这个童子是带着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才来的,我赞同他这一番洁身自好之心,不抓住他的过去不放。这个“洁己”也可以理解为带着清净动机来向孔子求见的,所以孔子才会见他。
孺悲是鲁哀公派来的,带有官方性质,孔子却不见;而互乡普通的童子,孔子却愿意见他。说明孔子教化弟子,不讲人情,不看身份,不论贫穷富贵,而是看弟子是否具足学道的条件,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即他的“弟子相”如何,然后采用什么方便。
仔细想,鲁哀公派孺悲来学“士丧礼”,而“士丧礼”不只是懂得丧礼如何办,学一下这个技术活而已。而是透由礼,要懂得礼的根本“仁”;透由“仁”和人道,了悟性与天道。能够从孔子那里学习,并对性与天道“得而闻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需要有非常高的要求,就连最聪明的子贡,都自叹“不可得而闻也”。
《礼记·曲礼》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周易》也说“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学生要学习,应该去向老师求教,不能反过来,让老师上杆子求学生学。
孔子如此做法,就是要教诲孺悲求学的道理。江谦《补注》曰:“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可知圣人之不肯妄语。虽不见孺悲,实已进而教之。”圣人懂得因材施教,适时教化,并不拘泥于形式,言谈举止、行住坐卧,莫不是教化,善学之人也应时时恭敬求学。蕅益大师在上章注解中说:“说时默,默时说。参!”孔子说,是教诲;不说,也是教诲。
《论语》中记录了很多孔子对弟子的无言教诲,“不知”“未闻”,亦或“吾不如老农、老圃”,莫不如此,本章也是如此。这正好为前一章孔子“欲无言”做了例证,有许多教诲不一定需要语言文字,往往身教胜于言传。
孔子的“取瑟而歌”,不仅给孺悲留下了进退的空间,而且孔子也深知孺悲孺子可教,才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不屑而教诲”的“教案”。
【思考之三】如果我是孺悲,得知孔子以生病为理由不见我,却又弹瑟歌唱,我会有什么想法,做出什么行为呢?我会去思维老师是在用心教诲我什么道理吗?
如果孺悲换了是我,让你满腔热忱地去见一位师长,拜师学习,师长却不见你,还要取瑟而歌,告诉你没有其它情况,只是故意不见,你什么心情,什么想法?我们也许不加思考,就会任运而起嘀咕、抱怨,觉得师长不近人情,乃至不懂得人情世故,我纵然有失礼的地方,你不可以好好说么?连见面解释的机会都不给,这也太傲慢了……;或者被师长以这种方式冷落之后,内心非常低沉,想进一步亲近他的动力都没有了,完全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揣摩师长的心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何利益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一次最为宝贵的拜师学习的机会。
孔子教导孺悲的方式,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悟“道”尽在不言中。我们这些后辈学子,真正要学道悟道,懂得儒学心法,闻知“性与天道”,不可在言语上、在外相上求取,而是要对圣贤、对师长,修习信心,如此才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传递!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4e01d826e65b8ed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f9e6f9fbec03afc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01e0c9c9c282d2d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7613f7d28b968f3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