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点亮柿林村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06:34 被阅读0次

秋天总是短暂的,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就已匆匆离去。不过此时,一种带着温暖色彩的作物正悄然成熟,那便是柿子。

波余姚大岚镇,一个古老的村子,因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故而得名“柿林村”。既然是柿林村,那么柿子便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了。

走进柿林村,铺面而来的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喜庆。这个四明山腹地里的小山村,有着六七百年的历史,因为盛产“吊红”柿子而出名。

柿林村坐落于四明山腹地的赤水溪旁,村庄的位置恰巧建在山间的一块高地上,海拔有550米。村庄的周边均是高耸的山峰,伴有悬崖挺拔。站在山头望柿林村,整个村庄仿佛悬挂在山腰间,被山间茂密的树木遮天蔽日的掩盖住,只留出青瓦白墙,在树木的缝隙间若隐若现。

其实柿林村从前并不叫“柿林村”,历史上它的村名多次演变。早前,当地人叫它“峙岭”,是因为整个村庄被周边的两大片高耸的岩峙包裹。以后,因为当地曾出过科举官吏和文人雅士,百姓便把这里叫做“士林”。到了后代,又因为这里种植了大片的柿子林木,盛产一种叫“吊红”的柿子,远近闻名,村名也就改成如今的叫法——柿林村。

村子里那200余亩柿子树,染红了山野,在苍翠山峦与青砖木顶的背景之上,跳跃闪耀着透红的鲜艳。村庄内外,山坡上下,红柿吊挂枝头,如悬挂着无数的小红灯笼。

而独领风骚的是村口那一棵树龄600年的柿树王,如今的它,早已成为柿林村的名片。枝条上悬挂的许愿条,寄托着村民们美好的愿景。

真的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柿林村,它古朴,因为保留着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依的美好状态。它明艳,因为一树树柿子,是点亮它的油彩。它稳重,因为它饱含着久经岁月积淀的人文历史色彩。

它并不急于追赶世界日新月异的改变,保持着清雅脱俗,始终茕茕孑立。

山坡梯田中,红枫与绿茶相间,秋韵更显浓艳。村下有一大溪,溪水流经红土层,又加红色山岩映照,取名赤水溪。顺溪而下,潭瀑迭出,水流撞击巨石,声声震响,幽谷回荡。

虽说六百多年的风雨过去了,柿林村却依旧保持着其古朴和厚实的传统建筑风格。村里的房屋大多为山里的石块和木材搭建而成,街道也是铺就的鹅卵石。漫步古村,处处都是青石板路,青灰色屋檐,就连一条条互相交错的巷子有着说不出的沧桑古老。

各家房前屋后,三三两两都种有柿子树。已是深秋,柿子开始逐渐成熟,由青转变成红色,悬吊在树上非常美观。粉墙黛瓦之上,小柿子一盏盏红灯笼似地覆盖,红彤彤的,喜气洋洋,怎么看,都是一卷独特的山乡风情图。

村中人家很少,平日里寂静又安详,只有一排排石头砌成的房子和一片片柿子林。只是每年到了丰收的季节,才会慢慢热闹起来。

当颗颗柿子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经历了春与夏的韬晦,由青绿转而亮红,整个村子都跟着香甜了起来。

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柿子,整整齐齐的放在竹筐里,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在柿林村有一种特殊的酒——柿子酒。在古朴的巷子里,你会看到许多小酒坊。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老柿林酒坊。

不只有柿子,这里的宅子也是耐看的,山墙窄巷,四水绕堂,是地方传统古建筑与独特地貌的完美交融。

相关文章

  • 秋来点亮柿林村

    秋天总是短暂的,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就已匆匆离去。不过此时,一种带着温暖色彩的作物正悄然成熟,那便是柿子。 波余姚...

  • 柿林村秋

    柿林村中来秋风,家家屋顶挂红灯。 远方来客请进家,东家吃柿西家同。

  • 秋到柿林村

    当我举起那只笨重的相机,瞄准石屋的时候。 你一定猜想不到:门洞里的那个老妪就倏忽隐去……那仿佛是山里的一个宁静的秋...

  • 柿子红了

    柿子红了,秋就要走了。 柿凋红叶铺寒井,秋去冬来万物休。 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秋风吹,叶子飞,枝书扬,柿红照。...

  • 立冬小记

    秋意渐浓柿子红的时节我去了柿林村,那天微雨。赞美柿林村很美之余不禁感叹:要是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绿树红柿子,这色彩互...

  • 实累枝沉

    柿蒂桃果压枝沉,实累低垂叶掩林。 秋来满树黄柿熟,夏至桃红如美人。

  • 【家乡传说】柿园里的笛声

    文/秋小暖 古老的柿园村位于永城著名风景区芒砀山宝安山山麓。关于柿园村,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 桂峰红柿林众生相

    今日下午,到桂峰山红柿林匆匆一游,用手机摄下众生相。秋之美,柿林美,人更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红柿枝头引思奇,...

  • 烟雨大湾村

    大湾村即景: 一树柿灯秋笑雨 满池芦絮月还春

  • 杀年猪吃柿子

    雀儿树上栖,柿儿枝头晃。 秋去冬来,放眼看满树金黄…… 情思理还乱,红颜剪不断 秋去冬来成感伤,叶落柿黄几苍凉?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来点亮柿林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gh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