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M说丨为什么感觉测试类H5结果都很准?

M说丨为什么感觉测试类H5结果都很准?

作者: 麦焰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23:37 被阅读0次

    因为测试类H5链接的结果都是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普遍的人格描述,人们会觉得这类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因此觉得测试很“准”,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壹-【概念】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以一位善于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博取好评的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就不能不提“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么解释这种“自我认知偏差”的:

    两个工人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A在前面,B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A依旧走在前面,B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他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A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B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B看到A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B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A看B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B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A是个疯子。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贰-【原因】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有时也称为个人验证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误,即某人由于一项表述或信息对其具有个人意义或较为重要,而认为该表述或信息是正确的。换言之,观点被主观验证所影响的人会认为两个无关的事件(即巧合)相互关联,是因为他们的个人信念需要两者相关。主观验证是冷读法的一个重要原理。该效应也被认为是大多数超自然现象报告的主要原因。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这种效应和“吸引力法则”的归因偏差有关。

    此外巴纳姆效应也反映了一种对一般性、非精确描述的自我认同趋势,即我们想变成那样。

    而巴纳姆效应作为整个对比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学术上对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 G. Haselton)和列托(D. Nettle)认为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可以简单描述为“对外界信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信其无”的代价可能更大。

    叁-【应用】


    1.路边的“算命大师”,我就不多评价了。

    2.广告。通常我们会说做广告要有针对性,先做好细分市场,再针对受众投放广告效果会更好。但这只适合有明显品类区隔的商品,例如婴儿车针对孕期和产后的家庭,醒目标识其“安全、舒适、温馨”等特点。

    对于没有明显品类区隔,或者本就是针对不特定大多数的商品就不适合太细分,比如服务类平台。为这些平台做广告就是和用模糊的、一般性的、可带入的广告语或广告场景。比如招聘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上去投简历找工作,他们的诉求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以往找工作都是对接HR,现在可以和老板直接谈,你愿不愿意?所以“找工作,我要和老板谈”就成了BOSS直聘的广告语,想找工作的人一看“哦!我可以和老板谈,那当然好了,要去看看。”这里“我要和老板谈”就是概念的模糊处理、一般化处理,让你感觉你就是这句话里的“我”。事实上我们理性的想一想,一个大公司的优质职位,谁能和老板谈?当然是非常优秀的择业者,甚至可能需要猎头挖过来的人才配合老板谈,我们每个人真的都具备这个资格吗?资格不够即使你从这个平台投了简历,去了依然是HR面试你;资格够的话,估计你也不用从这个平台投简历。而如果是一个小公司的一般职位,你当然可以和老板谈,而且很可能每一个求职者都是和老板谈的(公司可能都没有HR),并不是说这样的公司不好,而是说你从任何一个求职平台投的简历,去了都可以和老板谈。

    所以看到了吗?除非你是行业内的头部10%,否则你通过任何一个招聘平台投简历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这句广告语因为有了模糊化、一般化的处理,让你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这个平台是特别的,你通过这个平台可享受特别的待遇,而且即使你看了我的这篇文章也会想“那万一有个特例呢?万一就是我呢?大不了就是一样嘛,万一我是个特例那可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上面说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信其无代价可能更大。

    3.巴纳姆效应不都是好的,用不好也可能有负面效应。尤其是在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因为跨国文化背景差异通常是巨大的,很多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东西企业不一定都知道,在制作广告过程中如果用错了一些概念,在实践地就会引起不好的结果,甚至造成公关危机。比如广告中采用了一些动物形象、或当地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中的形象,因为认识不深刻而表现不当的话就会被认为种族歧视或亵渎宗教,造成不好的结果。

    肆-【应对】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所以要从针对认知的过程着手。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考虑对立面就能有效地应对巴纳姆效应,避免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考虑对立面是指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时考虑有关信念、假设、观点、结果等的对立面的方法。不仅可以考虑得更加全面,也能帮助人们判断与决策时更加谨慎。比如上面招聘平台的广告,你要知道首先从他们的角度分析广告策略,知道他们应对什么样的诉求,然后分析他们的广告语的假设和观点,就能排除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有了第二的能力,再做比较。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第五,避免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势。由于晕轮效应的存在,人们在评价接收到的信息时,无论是人或物,总是存在先入为主,形成认知;以后碰到类似的人或物,都会参考首次认知所形成的记忆,久而久之变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定势。要避免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定势,最实用的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最容易的操作就是经常自我否定,慎思思维快速判断得出的评价和判断,改变反馈意识。

    第六,避免情绪判断。任何的判断和选择,都需要评估收益和风险,这种评估的正确需要理性作为主导,而不是单纯“好坏”的感受。(除非这种选择和判断就是为了疏解情绪而做的决策)在有情绪的时候做选择和判断,理性就一定会缺失。如果情绪得不到控制或排解,人会因为情绪的存在而使注意力无法保持理性思维。因此,在做选择和判断时,最好是将情绪先排解。控制情绪,也是一种方式,但是控制能力因人对引起刺激源的程度适应能力有关。比如说沉着冷静的人,情绪失控的阀值要比暴躁的人高一些。此外有情绪跟情绪失控是两种不同的形态,有情绪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但却会影响理性思维。(情绪,本质上也是一种焦虑,只能通过排解消失,自控只是一种延缓手段。)

    伍-【总结】


    没有人可以从无到有一下具备某种能力,但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确实不变的目标。逐步学习,坚持改善,你会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文章同步发送:麦主任研究室

    麦主任研究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说丨为什么感觉测试类H5结果都很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gp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