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关注:无锡故事, 本系列故事语音版会在公众号/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同步推送 )
故事关键词:无锡龙脉 | 惠山泥人 | 产山 | 大窑路
以下为大致内容文字整理版: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刘伯温,此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的故里——徽州,得知歙县【shè xiàn】南乡的六甲覆【fù】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伯温在这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后来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介绍完此人的大致背景,我们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军师刘伯温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九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恐怕会出皇帝,将威胁我朝的江山。”
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
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
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朝东南西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着手上的泥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
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
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
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无锡老百姓大做泥人?”
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
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
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边山脚下,青山湾前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
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饮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何?”
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哼,我要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
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
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太监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bèng】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
第二天一早,刘伯温来到打算凿井的地方查看,只见那里的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产山 卫星地图这座小山,无锡人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出自这个典故。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无粘性,做不得泥人。
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故事小补充:
精通风水之术的刘伯温为镇压,破坏无锡风水,除了鼓励百姓,用九龙山泥土,捏塑市井百相,来破此地灵气。在九龙山上开掘十三个泉眼,以泄王气外。还命令地方上的官员,用九龙山之土,制亿万瓦片,拟揭龙鳞,以伤龙体。
大窑路而烧制瓦片的地方,就在清明桥边上的大窑路上。刘伯温为了镇住帝王之气,让大窟路一烧到底,曾把这片土地,烧成了一片焦土。
相关文章:
公众号回复关键字【九龙山】,查看民间童谣故事里,关于九龙山龙脉的由来
想第一时间收听故事语音版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无锡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