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石板的小巷里,有家中药铺。古朴清雅,斜斜的木门,悠悠的药香味,高高的柜子,小小的格子,老郎中坐在古朴的木椅上,旁边还有一沓准备用来包药的白纸……。在这个西药盛行的年代这样的小铺子已经不多见,因为有了七个星期感冒八次的经历,朋友介绍我来这家药铺开药调理。
走进这家药店,坐诊的的老医生,须发有些斑白,穿着的白大褂,整个人还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老中医慢吞吞的帮我号着脉,聊着天,一分钟以后说道:“姑娘,你脉细而沉,虚火上升,是郁症之象……” 听得我有点凄然,老中医转念又说:“姑娘有困难的人生才是人生啊,凡事想开些,不要和自己较劲,这症自然就好了……”接着又说:“我给你开个药方,小火慢煎,三碗水煎成一碗,连续服用五天即可……” 走出药铺,旋即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副药,而是一门学问,老中医用他的慢吞吞告诉我生病的原因是我太着急。
回家之后开始泡药,煎药,关火,准备喝药。老公大叫:”阿妹家妈,火候不够,药是需要慢慢熬的,要把其中的味儿都熬出来药效才最好,你看看妈妈熬药都是小火慢炖……“我承认是我太着急了,等不得三碗水熬成一碗,等不了小火慢炖,水涨起来三次已经是我的极限了。有些事情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生活节奏如何快,程序都马虎不得,比如熬药。
今天的经历我想起了妈妈的熬药理论。
小时候因为怕苦,每次喝中药都要几个人协助按住手和脚,我才能把那苦苦的一碗喝下去,那时候真是恨死了这该死的中药了。但是因为母亲对中药情有独钟,我每次一生病都会被拉到中医院被医生望闻问切一番。偶有反抗都会被母亲中药治标又治本的一番理论驳回,所以每次生病都和红红绿绿的糖衣药片无缘。母亲很厉害,生一般小病的时候,她总是能从田边地角采上一小把绿色植物回家熬上一小碗汤药,喝完之后就病就好了。
母亲会做很多和中药有关的食物:比如收集了艾叶治疗食欲不振,用砂仁炖鸡来治疗宫寒。这是记忆中的味道,我不在母亲身边已有很多年,现在生病了都懒得去抓药熬药,直接打点滴了,几个小时过去也许头不晕脑不胀,病也就算过去。倘若遇到连续几天打点滴还不好的时候还是很怀念母亲的熬的那碗热气腾腾的棕色液体。也曾经卖过药房中煎好的袋装中药,也许是少了熬制的过程,怎么都觉得味道不够浓烈,病也没见好。
都说女子是兰心蕙质的,我想说的就是母亲这样的吧。
妈妈她会和我讲一副药里的药必须是君臣佐使的搭配才会达到最佳结果,药和药彼此之间也讲究搭配,搭配的好就是药,搭配不好就成毒。
她说煎药要有合适的器具,最好是砂锅,其次是不锈钢、玻璃、搪瓷锅,但忌用铁、铝、铜器。因为砂锅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保证疗效。 所以必须是对的人遇到对的事才会事半功倍。
她说药材放进砂锅后,不能直接开火,得先浸泡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时,这样才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就像是生活太着急奔目的去了反而品不出其中的味儿。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好东西要出炉必须要等。
她说第一煎要用大火——在经过一段冷处理后以大火煎煮,药味会迅速散发出来 ,那可能是生命中最浓烈的部分,但却不是精华。第二煎加水改用文火慢煎半小时,维持汤药沸腾——要注意的是,煎药时不能频频打开锅盖,以防气味走失,降低药效。 他说这叫幸福需要发酵,不能张扬。越是张扬的东西挥发扩散得就越快!
她说等到三碗水煎成一碗的时候,药就熬成了,就可以喝了。她说整个过程必须要够火候,必须要熬制。
她说喝中药必须要忌口,豆制品,萝卜都会解药。
那时候我人生阅历太浅不知道他的熬药理论里的人生哲理,多年以后的现在——这个生命都很速食的时代里突然觉得这慢火煎药的过程是多么智慧。而我总是太着急,太想尽快看到成果。太想水到渠成,太想走捷径。我忘记了生活其实是个过程,我太缺乏耐心,才会精神生病,身体生病。其实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慢火煎药的过程,我根本没有必要太逼迫他人,逼迫自己,等到风行水上,就会自然成文。
有时候我们需要像熬中药一样的来熬生活,尽管有时候味道很苦,但是良药苦口真的利于病!你愿意熬吗?(2013年12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