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修罗投资
本文5月份首发,但是道理并不会过时。
5月16号 晴转多云有小雨
今天交易所休市,懒散的小修罗在阳台度过了小半天。昨天暴风雨把我种的瓜菜都打焉了,所以都收割掉重新播种。在松土时候,挖起几条青虫,蚯蚓,转手就丢去喂龟了。
跟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一样,此时我坐在小板凳上,陷入了思考。养龟的肥水用来浇菜,泥土和菜生虫,虫喂龟,这不是生态链吗。
写在这里当然不是讲农业,思考的是企业的生态链,和生物圈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华为的事今天挺火的,被掐供应,它能不能克服先不论。这类事情给我们提了醒,平时思考企业经营模式的时候太重视与同业公司的竞争以及消费环节需求,从而忽略了上下游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任何公司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比如电商公司的蓬勃发展,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基建设施。但是看见信号塔、铁路、港口、高速路桥等基建的建设,我们一般会想到水泥,钢铁,建筑公司,谁就会首先想到电商呢?但这却是构建电商生态,做大蛋糕的关键所在。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在生物圈中,效率低的生物就会灭亡。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模式也很重要,比如甲公司垄断了A地货物运往B地的业务,空车回城。乙公司垄断了B地货物运往A地的业务,也是空车回城。那么俩公司整合一下,效率便能提升不止一倍。
整合上下游,构建一个相对自主闭环的生态链,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很多企业的终极追求。已经窒息的乐视网生态,洽洽食品和承德露露等食品饮料制造商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永辉超市等零售商的供应量整合,腾讯控股的社交、游戏、支付、文化资讯生态,还有现在的华为,无不如此。
正如生物无法依靠改变生态环境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样(厉害如人类,也只能局部改变,否则就不会有全球气候暖化的烦扰了),也没有企业可以建立完美无缺的生态链,看似不错的逻辑也可能会被外部环境的变化瞬间击溃。
眼前业务的分析固然重要,但更应关注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变化的契机,哪怕是一点点的苗头。否则可能犁好了地,播好了种,鱼塘养满了鱼,却迎来了寒冬的冰封,那一切努力都白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