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我们几个在一起的所有聚餐约会,几乎都是心血来潮。
在章老头的课上。一张纸条从最右边的菁菁,梦琳再传到丽莉,明明:今天晚上吃什么?
食堂+1 徐州菜馆+1+1
好吧,+1。
随便哪个。
右边菁菁投来警告的目光:必须选一个!
好吧,徐州菜馆再+1。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心血来潮无一不是在某某的课上。
心血来潮的聚餐,是最多的。唐三爷我总是以穷囧拒,但是后来这一招不是很管用了。敌方会在课上全程解说聚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劝服本大侠,大侠我再也于心不忍的以穷为由拒绝了,何况我内心那奔腾的几万只羊驼本想沉迷于学习不自拔的呢,再听下去内心会崩溃的。
那时候我们的选择都是西区后街。是真容易满足的。我对西区后街最初的印象是大一开学,父亲离我而去,挤上105公交的背影。他似乎在挥手告别,他似乎和这雨天一起湿了我的眼。(偶尔我在想,父亲会不会也舍不得,鼻尖酸涩泛出。)
那是永恒的画面,是不变的眷恋在割裂着变换的场面。这场面是人和事。正如西区后街成了我们聚餐的唯一去处。人,是我们,事,成了聚餐。别离那段,成了心里的曾经。
徐州菜馆的地锅鸡是我们的最爱,那时候一锅够管够啊。锅贴蘸着土豆鸡汁,入味至极的土豆和香香的鸡肉,如今想想舌头都打颤似的。第二道不得不介绍的是茄夹,茄子里面加一些肉沫,炸炸酥酥的,入口香脆。还有京酱肉丝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最可惜的是后来这家店转让给了学长餐馆了,也有地锅鸡,却远不如从前了。
后来我们都退而求其次的去江仙酒家,聚聚餐馆,鑫城饭店,东北菜馆……感觉都差不多。江仙的还稍有特色,我爱吃他家的地瓜丸和椒盐里脊,外卖的土豆肉片和莴苣肉丝也很不错。或许是由于个人经历,或许是由于菜不美味,我并不喜欢聚聚。在那里兼职的日子,虽说很辛苦,却也能忍受。只是在那里曾认识了一个人,却也错认了这个人。或许,我真的不适合跟人交朋友?罢了,各自安好,何必追索那么多。
西区后街,几乎承包了我们所有在西校区心血来潮的聚餐。在我们搬离西区后,西区后街实行了整改。只是似乎更加冷清,或许是少了很多我们这些心血来潮的食客吧。
除了西区后街,我们还会心血来潮的打车去市区玩。当然,玩是说说而已,主要就是去吃饭看电影逛街。
第一次心血来潮是在军训时,那天我们一个个穿着军训服,一片片迷彩绿加一个个小红帽,在夕阳下奔赴105公交,最后在八佰伴下车。不得不夸105公交的司机技术好,在后街那拥挤窄小人还多的道上也是飞一般的速度哇!
那一次是我们大学开场的黑历史,我们什么都没想,几个灰头土脸的人,汗渍淋淋地跑到必胜客。不用想,脏兮兮的迷彩服的确吸引眼球。但那时的我们并没有注意到那一点。只想着抓紧时间赶紧点餐,吃完就得回去赶晚场的集训。集训也算不上,总之是集合。集合之后不是玩游戏呢,就是唱歌。我们的教官叫刘效,大家都管他叫效效。他对菁菁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发现了菁菁的高低肩的人。整个军训,教官基本上在给她矫正这个。
我们有多少次心血来潮呢?我已经忘了很多次的。我只依稀记得,我们会心血来潮的钱操场散步跑步,去KTV喝酒唱歌,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爬山放风筝……
那么多次,我们有说有笑的走过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可那么多的说笑,在风中,就这样微微地被吹淡了。风知道每一个完整的故事,潮来潮往,它都吹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