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小学生科研获奖的思考:过度养育和科学养育的度,怎么把握?

小学生科研获奖的思考:过度养育和科学养育的度,怎么把握?

作者: 有料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23:15 被阅读0次
    image

    “过度养育”,是当今社会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是指父母严格管控孩子的成长、高密度投入孩子教育,执着于孩子的超前发展,以期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让人纠结和焦虑的是,“过度养育”,一边被人们所批判,一边又盛行于世。

    本文分析了“过度养育”的原因,揭示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通过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原则,指出“科学养育”,要以孩子的水平为基础,在“最近发展区”中做出科学有效的养育行为。

                                              01
    
                          小学生“独自”完成高深而专业的研究获奖,值得反思
    

    最近,一项小学生的研究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的新闻,引起社会热议。

    这个耀眼的成绩,立即引来了人们的质疑:这种一般硕士甚至博士才能完成的论文,“唯一的研究者”竟是一位小学6年级的孩子。

    image

    随后一系列相关信息浮出水面,这位获奖者父亲的研究领域与该项目基本一致。事情结果也发生了翻转,奖项被撤销;孩子的父亲也出来道歉,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对科研有些常识的人会知道,做好科研,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而这些都是需要长年累月地训练和积淀形成的内在能力。

    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说,即使父母是科研人员,从小受到相关知识的熏陶,也很难“独自”完成这样一个高深而专业的研究。后来大赛专家组也认定:报告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不可能由其本人独立撰写。

    作为科研人员的父母,本该最清楚科研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在事关孩子前途的时候,却做出“造假”这样的糊涂事。

    显然,这位父母过于急切地想通过一些外在的手段,迅速打造一个“神童”,以期帮孩子在人生路上抢跑。

                                           02
                       过度投入、急切抢跑,谁在影响家长们的决策?
    

    为什么接受过良好教育,看似理智的父母却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度、拼命抢跑?

    帮孩子抢跑,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一,非常直观的好处是给孩子的人生经历中增添荣誉和上升筹码。

    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机会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必然带来竞争,外在的“光环”就是获取优势的条件。

    如媒体采访昆明市某中学王老师所说:

    “(在比赛中获奖)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参加自主招生,把获奖经历写进档案里也更好看。另外,当前很多学生出国留学,国外学校尤其重视素质教育,这些奖项在申请时可以成为履历上漂亮的一笔。”

    第二、大环境中的“教育焦虑”,是类似事件的催化剂。

    “鸡娃”是这种焦虑的一个代表性现象。

    image.gif

    一位在二线城市生活的妈妈,在知乎中有一个帖子描写了自己从一线城市同学那里听说的“一线城市鸡娃圈”:

    据说很多孩子从小看大量英文书,听大量的材料,两三岁就认识好几百字,中班大班就中英文自主阅读,英语自由对话,发音地道,中文很多孩子已经会背诵经典,大量诗歌,四五岁就100以内加减法甚至乘除法,而且阅读的书籍很多,知识面丰富,这些是我以前没有想象过的。

    这个原本坚定坚持快乐教育的妈妈,顿时觉得迷茫,深深地怀疑自己的选择,担心自己错过很多,担忧孩子是否还能追上。

    对于这种“鸡娃”现象,一位家长无奈地打了一个比喻:

    “大人和孩子都累,但也没办法。小时候大家都光着屁股跑,你穿不穿裤子无所谓,现在大家都穿着裤子跑,你一个人光着屁股怎么行呢?”

    在这种看得见的“焦虑”氛围的裹挟下,似乎你不“鸡”娃,你都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

    第三,长远的教育回报率,促使家长做出相应的决策

    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父母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宽松童年之后,变成了现在的“虎爸虎妈”?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变化,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了养育观念的变化和相应的养育决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主义、平均主义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而到了70年代末,改革开放鼓励个体通过勤奋努力获得成功,获得社会层级的跃迁。而通过接受教育跨越阶层,是非常重要的主流途径。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社会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教养方式,即父母在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多大程度取决于教育的成功。

    不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率越低,父母在教育上会更宽容;而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回报率越高,父母就更倾向于更专制且致力于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学生。

    image

    1991-2006年中国各级教育收益率

    举个例子:

    在四五十年前的德国,低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学徒项目,到附近的大众汽车工厂工作。这些工人的收入与教师、医生的收入差异不大,而且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很高。这意味着,一方面成绩不能决定未来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父母从费心让孩子努力学习中收获很少。所以,他们自然会采取更宽松的养育方式。而相反,现在的中国,是一个高教育回报率的社会,父母在教育上也会更严苛和高投入。

                                                 03
    
                   父母的功利性需要可以理解,但孩子的科学养育更重要
    

    站在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的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上一辈更密集的时间、精力、金钱、资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过度投入,则可能物极必反

    就如这位“获奖”的小学生,从荣誉的顶峰,到舆论的低谷,短短几天,用他父亲的话说,“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长期的伤害,或许还不止这些。

    2625a3cdj00qdqrv60014d200hx008ig00hh008a.jpg

    有一个网友发表了对过度养育危害的看法,深表认同:

    幼苗们表面上早早挂有硕果,实则深根茁壮的内在动力与能力被限制削弱。作为父母,我更想目光长远些,鼓励孩子多去用自己的好奇心创造力探索发现。

    从长远的角度看,家长对孩子的养育,不仅要以外在的“功利性效益”为指挥棒,还要关注科学的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养育方式,帮孩子发展根本性的内在力量。只有内在有力量,才能支撑起外在的光环,才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最近孩子的艺术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一个为期三周的探索性课题——《花》。

    第一次创作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带着自己的“期望”来审视孩子的作品,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认为孩子要画得不太像,应该画出更多真实的、细节的内容。孩子跟我解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所以不一定要跟真实的一样。”但是我依然觉得不妥,认为不是那种理想中的画。孩子对描绘太多细节感到不开心,一边为难地问我“那该怎么画呢”,一边不情愿地硬着头皮“死磕”。

    第二次课上,孩子把心中的这个疑问抛给了老师:是不是要在作品中画比较多的细节,让画更像真实的东西呢?

    老师回复了孩子,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特意开了一个小小的家长会澄清这个问题:

    “这次艺术创作,目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观察、探索和大自然,和花有关的内容,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观察、情感、思想和想象,去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表达自己想要的内容。

    也许孩子们的想法会天马行空的、会非真实、非逻辑,都没有关系。孩子的情感投入、勇于尝试、表达自己是更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还小,还没有学过技法,也不需要这么早学技法。我们不要求画太多细节,因为一方面这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孩子的想法,不利于他们思想的独立发展。”

    这番话让我清醒过来:我发自真心地不再随意限制孩子,不抱有过高期望。她开始自由去做她自己的创作。我所做的,就是在她找我讨论和分享的时候,我认真倾听和积极参与。

    正在进行中的创作-《花》
                                              04
    
                            科学养育要以孩子的动力和当下的水平为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适合且能真正促进孩子发展的关键区域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的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成就之间的距离。

    他认为,孩子并不是被动地依赖成人,而是会积极地搜索和选择周围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工具。

    家长所做的养育行为,不应该是随意的、盲目的或者过于功利的,而是要根据自己了解的儿童的能力和水平,注意到儿童学习的动力,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提升到恰恰比他们现在更高一层的水平,由此实现有效的成长。

    心理学家戴维.伍德“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指导行为进行总结,得出以下4条规律:

    指导者是孩子已有知识和所需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指导者在活动中为支持孩子完成任务搭建起“脚手架”;

    孩子遇到很难达到任务的情况,指导者可以引导孩子积极解决,从而成功完成任务;

    有效的指导需要指导者逐渐将责任转移到学习者孩子身上。

    image

    写在最后的话:

    为了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发展,需要当我们对孩子做养育决策时,要考虑这样的方式和内容:

    是否适合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而不是盲目跟风、焦虑攀比;

    是否真的适合孩子这个年龄阶段,而不是一味抢跑、拔苗助长;

    是否真正适合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而不是操之过急,甚至越俎代庖。
    科学养育,应该是以孩子为基础,以科学的养育规则为准则,而不只是被父母的期望和功利心所牵引。


    这里是“有料家庭教育”,欢迎关注!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科研获奖的思考:过度养育和科学养育的度,怎么把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px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