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12-23 谭小凡 黄桷小屋
前段时间搬家,从多年不曾翻动的柜子里,发现了一个红色塑料封面的日记本。打开日记本,里面居然夹着两张我当年出席忠县和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顿时,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思绪也随之飘向那早已远离我们的岁月……
1973年是我下乡的第五个年头,和我一道下乡的重庆知青大部分都招工回城了,依然留在农村的,不足十个人,加上本县的知青和1972年下乡的重庆知青,全公社的知青大约还有四五十个。这年12月,“县革委”决定召开忠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每个公社按知青多少推荐1-2名代表参加。我在公社算是“老知青”了,公社革委会决定推荐我出席。
1973年11月,忠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在忠县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除知识青年代表外,还有县、区和公社分管知青工作的干部,一共有六七百人。知青代表都集中在“农训班”(据说以前是县委党校,“文革”期间,党校停办改为“农训班”)吃住,虽然住宿条件极差,大部分睡地铺,但知青代表们对住宿条件好像都不在乎,在乎的是开会可以免除几天的劳作;开会一日三餐能吃饱饭,中、晚两餐都有2-3个荤菜,正好解馋;开会还能会会平时很难碰面的知青朋友;每天还要发5角钱的误工费,用来抽烟也足够了。
大会在县城大礼堂召开,代表们胸前佩戴一张用蜡光纸印制的《出席证》步入会场。
“县革委”主任瞿大寿致开幕词,传达中央有关知青工作的文件,相关领导讲话,先进知青代表发言,“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代表发言。整个会议基本上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会议最后一个议程是推荐出席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的代表,我有幸作为我们区的代表,被推荐出席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忠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开了三天才结束,按当时的说法,叫“胜利闭幕”。散会后,“县革委”派大卡车把代表们送回各自的公社。
1973年12月,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在当时的万县市召开,来自万县地区“九县一市”的大约400名代表云集万县市。一个县(市)叫一个代表团,我们忠县代表团有二三十人,由“县革委”主任瞿大寿任团长,从忠县乘轮船赴万县。
地区召开的会议接待标准比县里的高多了,船到万县,码头上就有人敲锣打鼓地迎接,随后入住地委招待所,住宿条件也好得多,四人住一间,就餐在地委食堂,伙食标准也不错,每个代表还发了一个红色塑料封面的日记本,封面上方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金色的大字,下方是“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一九七三年十二月”的小字。
大会在万县市东方红广场旁边的大礼堂召开,代表们胸前佩戴红色塑料制作的《代表证》步入会场。
会议议程与县里开会差不多,无外乎是领导致开幕词,相关领导讲话,传达中央有关知青工作的文件,先进知青代表发言,另外安排了分组讨论。整个会议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上台讲话作报告的领导有好几个,我唯独记住了一个领导的名字:万县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某某,殊不知多年后此人竟成了我妹妹的老人公,此是后话。
万县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开了三天才“胜利闭幕”。散会后,我们忠县代表团的人依旧乘轮船返回忠县。
看着手中的“代表证”和日记本,依旧是浮想联翩:“代表证”代表的是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承载的是厚重的、难以磨灭的“知青情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