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又到一年尾声,我该开始动笔给你写点什么了,这是一个年末保留节目,这已是第三封信了罢,这个活动像进行了很久。三年,的确也不短了。
第三封信
老实说,前面两封信,自从写完后,我基本没再翻看过。即使是现在这封信,我再写一篇,内容可能又会有所不同。
说来也奇怪,人们碰到自身问题时,往往求诸于人,常常问问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而不是多问问自己内心。
每当我准备敲键盘,总得想想,我为什么要以这个名义写点东西?
写这封信,其实是想回顾这一年。我习惯做总结和计划,这样使过去和未来更加确定。整理清楚过去,这样它就不会是一片混乱。似乎才能算真正拥有这段时间。
至于对未来的你,乃至过去的我,并无太多想说的。木已成舟,过去何必重来,前方未知,且行且看。
这么说来,这不是一个合适的形式。我应该去取“年度总结”这类的题目,才更符合我的目的。
过去和未来,像是一脉相承,实际上是无情地分裂开的。不管历史留下多少“祖训”,在新的时空下,都会被无情地丢弃。
跨越时空的对话,会让大部分话题失去共同的基础。你就当听听另一个,关于你的故事吧。
在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快手展示了一个技术:只需要给你拍一张照片,就能够找到和你长相类似的,另一个你的短视频。
你会不会想要去试试看呢?
时间表
在文明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节奏中,人们的生活被安排进,细致的时间表中。
我们从动物那种随性自然的生活,转变成机器上的齿轮,根据时间表调整转动的频率,与他人协同。
这样我们的时间观逐渐成型,在生老病死之外,还发现了自然界更详细的安排。每个人都被投入到一个变得更聪明、更有地位、更有财富、更自由的进程中来。
我们迫不及待地去找寻,这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与上一天、一周、一月、一年有何进展。
我们总在追这生命的进程,却又总被抛在后面。我们需要好的学业,好的事业,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婚姻,好的孩子……总之循环往复。
在疲惫追逐之余,会发问: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当我们不满足名利理想,世俗与神祗给我们的答案,那么答案去哪里找?
哪有意义
今年我看过一本很棒的书——《未来简史》,它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类历史卷轴,关于人类意义的发展。
作者赫拉利,以宗教的视角,把人类的历史回顾了一遍。人类的大范围的全球协作,是通过虚构故事和意义构建的。
早期,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判断源于神,而随着科技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人的意义来自自己,来源于我们的感受和认知。
在未来,科技进一步的发展。人的判断,变得更容易被控制。我们的自由意志受到严重挑战。因此,我们也将失去意义来源。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近代文明发展的现状:“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消费主义
我们不需要意义,只需要变得更好。这有些像买买买一样,我们所有的需求,都可以与消费主义结合起来。
也许你总能听到,我们买药买不来健康,买书买不来知识。但消费主义已经深入我们的社会,许多传统节日成为购物的节日,买钻戒成为爱情的象征,买礼物成为心意的象征。
毕竟在现代社会,我们大部分所得都需要通过购买获得。渐渐地,我们需要的一切,都与“购买”这种简单的行为挂钩了。
我们把实现的目的过程,理解成“交换”,而不是“生长”。是换来的明天,而不是成长到明天。
我们都想把自己变成更好的商品,觉得在一些通用特点上足够优秀,就能够换到,其它想换的一切。虽然概率上是如此,但比起这些标准品,我们的需求要复杂许多。
冥想
我常常坐着发呆,就看着空空的房间,心想还有什么多余的,我没注意到的事物。期盼在这空间中,会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出来。然后,空空如也。
从神的旨意、世俗与理想等意义的困扰下,我们走向佛系,走向虚无主义,存在主义。
我发现,许多有思想的人都提到“冥想”。印象看来,这跟什么宗教仪式相关,充满神秘感,而不可信,但我还是去了解了一下。读的是克里希那穆提的书。
嗯,的确是很神秘。虽然不是倡导宗教,也不否定科学。但他在否定当下现实之后,提出某种神秘描述不清的概念,比如“真相”,“美德”,“真正的某某”。
我实在定义不出,他说的何为“真正的自我”。他提出的唯一的处世方式“觉知”,“观察”,也充满了神秘色彩。
但这个思想提供了另一个方向,我们没必要向外求诸各种标准,他人的意见。而要关注自己的感觉和观察,贴近现实,找到自己的定义。
看书
想说说看书,今年,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大概读了三十本左右的书。
感受最深的还是历史类的书,比如《哲学家都干了什么》、《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美国的故事》等。它们从对过去的记录中,展示了一些哲学观念,宗教观念,还有民主共和观念的内涵。
虽然我现在也不记清,看过的那些故事,但它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脑海中对一些概念认知。
我现在也能加入劝人看书的行列了,而不是说说又基本不看。读书看书一直被捧的高高在上,信息只要放在书本这个载体上,似乎就充满了智慧。提起看书,人们会追求“一年看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本经典名著”,“做了多少阅读笔记”这类表面问题上。(https://t.zsxq.com/I2Rv3V3)
书只是信息的工具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它沉淀了最有质量的内容,而一直高高在上。我们关注点,应放在想求知的问题上。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优秀的内容。
读书,相见恨晚。回想,在曾经学科成绩最优秀的时期,我书也买得多,但看得不多。当然,那时买得最多的还是工具书,有利于解题的。即使读读新课标名著,也是因为大家都说它们好。唯一自然有兴趣读的,可能是百科全书。
如果那时多看一些社科类的书就好了。但即便是到大学期间,有一个皇家图书馆在那,我也甚少去。我觉得在手机上看,比去翻纸质书方便多了。
也许是今年接触,像“蜗牛阅读”和“微信读书”这样的应用,这些软件出现让我能更方便的接触好书。
书籍沉淀了过去的经验(https://t.zsxq.com/y76627E),我们通过文字获得他们的所思所得,文字也隔绝着我们感受的相通。这一定是有差距的。即使我们自身积累的经验,时间久远也会有误差。我们需要那段知识,只在你提问时。
信息过载
提起看书,不得不说“信息过载”——这个信息时代的重大课题。
我们的公众号里有点不完的小红点,微博上有无法刷完的信息流,我们有N个资讯APP不间断推送……
你可以说,“我不看就完了”,但看起来就没完没了。
我也尝试精简我的订阅列表,但没能删除其中一个。因为错失焦虑,总害怕错过什么,于是总追逐那没完没了的下一条信息。
这是我们对信息产生“失控感”的反应……我们看不完这么多,其实也不需要,再优质的内容也不一定需要,但需要一种“完结”的控制感。
不久前,我有看一本“自闭症”相关的书籍。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世界就常常是信息过载的。由于生理或心理的一些原因,他们感受这个世界时,总觉得压力更大。这时,他们会用重复的动作或者话语来应对不安。周围人因为不了解,而常常指正他们不正常的行为,失去控制感的手段,他们就愈加焦虑。
自闭症患者难以理解社会规则,导致人际关系困难。说来也怪,常人似乎没啥问题,但描述起规则来却总差了些什么。社会规则是那种潜移默化中形成,难以划清界线的不明确规则。
应对这些复杂的事物,只能在体验中修正。信息过载,要求我们去体验,自己感觉和需求的边界,而不是信息的边界。
社会规则
我不太清楚要如何与人说话,应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要说什么。有什么特定的事情时,我才说话。对我来说,说话只是一种工具,不会没事就跟他人说几句话。即使想说,也无话题。
因此,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说话的。有多少约定俗成的东西,是我不清楚的。
人际关系的书,有许多讲特定目的和沟通技巧,比如恋爱或者讨好上司的。但少有讲,正常的社会关系中如何沟通的。平常的事情,没人察觉,没人会去讨论。
所以我去看看那些有沟通障碍的人,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
不过,看自闭症相关的书,作用是不大的。书中说更多是,应该如何去理解帮助他们,而不是他们自身如何了解社会。
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我们去亲身体验和具体尝试,才有结果。
沟通问题
说起沟通,这是一个贯穿全年的问题。今年像是被压缩掉的一年,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离开当前的工作环境。
但我又引而不发的憋在心里,于是这样又过去了一年。
因为想取悦所有人,想维持现状而不得。工作的矛盾与家庭的矛盾汇合,让我无法释怀。
工作问题上,我有种看不到尽头的压力,难以为继,来发挥我的作用。看到有些低效率的事情,持续地发生,没有总体的改善,看不到尽头。我依然认为,是我做的还不够好,没办法改变现状。
家庭问题上,还是老样子,就是那可怕的陌生感排斥感。我也希望有家人,然后其乐融融,有归属之地。但自己真面临这种场景,会觉得不真实,而排斥。
你的名字
我们认识世界,是从一个一个的名词开始。从学会“爸爸”,“妈妈”开始,然后就是亲戚关系的名字。
这方面我的脑中一直是混乱的,当你拒绝给事物取名字,就只能指指点点。怕首先提起话题,其实是不想与之有联系。
当习惯这个陌生感后,会本能去保持这个陌生感。害怕说话,害怕产生联系。但本意可能并不如此。
问题之所以一直在那,是因为没有面对过它,没有去靠近感受过它。有个脱敏的过程。
每个正在走入社会的人,成长到今天的人,都会有许多陌生的事物要面对,内心多少有些不安。一切都会过去的。但你得直面它。
时间焦虑
我曾听到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表哥说,他也很迷茫不知道离开了当前的工作,能去做什么?
我曾也有个工作了十几年的朋友,他也焦虑不想拿死工资,觉得不够花。
我曾听到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说,好像人这一生就是为了给儿子买个房子,还不一定买的下。
我们都要去面对“明天”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焦虑的问题。没有什么能安稳度之,一劳永逸的方案。
刚面对社会,从住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到做什么工作、如何理财等等问题铺开来……世界好像更丰富,但又很紧张,危机四伏。
我们都想去看看别人的方案,都想用故事的方式,开启自己的人生。但一切可能平淡无奇。
我们都是一段无处安放的时间,如何使用都觉得不值得,不够好,错过了什么。
2018年
今年是2018年,距离印象深刻的2008年已过十年。2008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十年后的这个年份,以为也会有某种相似。但2018年到今天,我仍没有什么印象太深的事件。
印象中,许多人去世了。李敖、金庸、李敖等名人相继离开,还有像李嘉诚、马云退休。有许多互联网公司上市,有中美贸易战,朝韩首脑会晤。
这些事件依然有不小的震动,但没有像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北京奥运会、神七上天、奥巴马当选等事件那样震撼。
个人而言,此时的我,与一年前的我有何不同呢?
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两个人。一个人带给我个说家乡话的环境,以前生活中说话少,其实对自己的方言都有种陌生感,没啥跟亲戚说的,而学校里都说普通话。
还有一个人,是我十年来,第一次和一个大我二三十岁的父辈的人,相处时间最长人,当然也是说话最多的人。
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但这是我第一次的体验。
年度
对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度重要的人和事。我也有一些小事可以分享。
在《我的2018年度榜单》中,列举了一些我喜欢和关注的歌手、书和节目。
这一年中,我第一个追的美剧《童话镇》完结了。我的公众号从日更变成了月更。日常记录的地方,从印象笔记到了一本日记和知识星球。常听的音乐从纯音乐到花粥。花粥的许多歌词,对生活的感叹,都击中我的心境。而她直率的态度,我也特别喜欢。
社交
这一年的社交范围,依然没啥变化,可能还缩小了。一些亲人,仍无话可说;一些同学,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一些网友,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其实,当一个弱于社交的人,想要踏出一步时,目标可能是更不靠谱的。要相处,就一定形影不离,随时知道他人的踪影;要交谈,就非无话不说,把什么都倒出来。
所以我渐渐知道,许多沟通目标,是无所用的没必要的。年初我对某些话题,第一次跟父亲面对面说了些话,似乎如释重负。似乎又没表达完。也终于放弃了对家人的期待。一切都得慢慢来。
今年一个朋友来西安,我请他吃饭。然后他带了核桃,还一个个剥壳给他女朋友。他让我吃,我开玩笑说,你给我剥一个。他说,你又不是我女朋友。
我瞬间感到,我好像忽视了一些距离感。
人与人相处都有个合适的距离,也有对应该说的话。嗯,你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了。
现代的人,似乎通讯录完全不缺人,但却说话时却无人可说。
在某些群里问个问题时,常常遇到你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回应就被忽略过去了。这倒不是我矫情,而是发现,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忽略”来代替套话。连“不知道”也懒得说了。
所以对于发起话题的人要求越来越高,你不能随便扔个链接和图片,得解释你的目的和诉求。提个问题,也不能只是开个玩笑,得把问题的背景还有重要性列出来。
无边界
每个人都从“一对一”的环境,升级到了“一对多”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明星式的体验。信息太多,无法专注了。
即使你没有那么多说话的人,但也有许多软件给你推送新闻。如果你有什么需要表达的,那太多APP盯着你了。
常常觉得,我有一段话,好像很适合发到某个地方。但又懒得发。因为这样的话,要维护的平台太多了。
想象一下,你曾经要买了个磁带、MP3播放器、MP4播放器,你会满心欢喜列了一堆,想看的书啊节目啊听的歌啊。但当你真有互联网这个平台,有无尽的内容可看时,就很难一个个去看了。
这是种没有边界的,迷失的感觉。
爱情
如果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那爱情是什么呢?(https://t.zsxq.com/b6y7yz7)是象征性的方案吧。
也许你只是需要,一个相互理解,可述说生活琐事,可相互帮助的人。
但爱情中的两人,是互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与自我相处的投射。
人通过这样的活动,与一个人亲密关系,产生与这个社会环境的连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婚姻
而婚姻就不是两个人的私事了,这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关系到两个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位,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感情和经济组织。(https://t.zsxq.com/AEuRZJq)
「动物的生存需要营养,而动物的营养显然是损人利己的。它们的生命是以毁灭其他生命来培养的。可是生殖却刚刚相反。新生命的产生没有不靠母体的消耗和亏损。
做父母的尽管把孩子看得如何着肉,但究竟不是自己的肉;孩子对父母尽管觉得怎样体己,但究竟不是自己。
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厌恶生殖的苦修和禁欲主义多少是在想解脱这种自我牺牲的根源。维持得住自我的完整和自由的该是一种无性生活。」——费孝通《生育制度》
不论你是否恋爱,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我们都冥冥中在社会这张大网之中,这些都是应有之过程。
但现代,由于家庭的许多功能被分散出去,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高。使得我们对这些传统组织形式,是否契合精神需要,充满了疑虑。
人们在婚姻,在爱情,甚至在事业上变得佛系起来。
升级
我们做为社会的一份子,按照这些既有传统,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吗?
生下来不是自然而然,会走路、说话、交友、立业、恋爱、结婚、生子、扶养吗?
是什么让这个过程不自然了呢?是什么造成了低欲望和单身社会了呢?
近代社会中,部分礼俗变得越来越脆弱,没活不过一代人,下一代的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一些过去的人们共通的弱点,造成的影响减弱。弱者更容易存活,那些曾经帮助病人的技术,也增强着正常人能力的边界。
这样旧秩序,显得不那么自然而然了。需求还是那些需求,但形式可能需要发展。
安全
我们都有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渴望着自由。
有安全感的地方才是家,你说什么,都不会有恐慌感,是你最愿意倾述,最可以表达自己的地方。因为自由所以安全。
但亲人们,在我们眼中渐渐变成另一个样子。许多话,你不会跟他们聊。因为你害怕被误解,也懒得解释。由于关系亲密,往往会站在替你的角度着想。把你带向,你正逃避的恐惧中。(https://t.zsxq.com/AEIIUnU)
亲密关系,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自由,就是一场互相伤害。你对最亲近的人都无话可说,都防着他,都避免他。多么悲哀,又多么伤害彼此。
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担心失去彼此的恐惧。但渐渐地,就会发展成一场双方相互控制彼此的游戏。
失去了自由的爱情,如共同打造地紧密牢笼。
我们应该给他人自由,让关系变得有活力。我们应该给自己自由,承认我们的不完美。
人们需要对自己肯定的力量才能前行,需要对自己否定的力量才能看清方向。
肯定是动力,否定是方向。所以我们要把这两种力量,引用到不同的方面。
结语
信到最后了。
我常常回看以前写的内容时,感叹这是我写的吗?我现在怕写不出了。就是感觉,那些细微的东西不会去关注了,活力就不如以前了,也难在某个小问题上下精力了。
所以我在想,未来的你,是否也会如此看待今天。但我不希望,这是一个衰落的过程。我们一路成长的过程中,的确一直都在抛弃。那些拥有过的,不再使我们心心念念。
真正需要的,一直装在我们的感觉里,我们需要去感受它,实现它。如果一直在追逐外在的标准,他人的标准,我们锁住自己,打造成外面的世界的流水线产品。这些标准品,只会在被人需要时使用。
当意识到,每个人宿命终是孤独的。你开始感受到自己,一个独特的世界。无论在哪一段关系中,都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我们应使之自由与安全。
这是一个你我的仪式,一个发现过去自己的实验。
愿你永远沐爱中。
落十
2018年12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