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未来的一封信2016年终总结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来自2016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来自2016

作者: 部落10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13:01 被阅读3008次

    你:


    在人一生的旅程之中,一路向前,没有返程。我们只能不断找到下一步的路,却难以重新开始了。

    常想如果我现在,带着如今的记忆,回到过去,我会如何做呢?

    所以,我写了一篇《写给小学的自己一封信》,当然我没有可能和过去的自己沟通。我也不会告诉他很多未来的事情,那样世界就不精彩了。反而一想,我现在是有机会,写一封给未来的信,给将来的自己。

    这就是这封信的缘由。

    你是不会有回信的,我不可能索取到未来的信息。写信给我未来,目的是什么呢?让你勿忘初心?

    你说过去,对于我们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句废话不是吗?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呢?

    但是过去的,已经沉没,对现在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吗?

    我们说读史以明智,世界的确是层出不穷的更新着,但总会有似曾相识之感。故事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不断地变换材料,翻新上演。追寻历史,就是找着逻辑吧。

    我觉得凡是当下的记录,都是给未来的信件,告诉我们曾经的所思所想。但它们此时讲述着曾经,并没有告诉未来我们的所求。

    我们不是很喜欢,继承某某的遗志奋勇向前吗?我们的目的来源于过去,但若现在没需要,谁搭理你。

    这么说,我又不知道要对你说什么了。

    很早以前,我就开始记日记,总想写点什么。相对内向的人,总会更有动力,换个地方诉说一些东西,也许这是更适合的表达渠道。

    但都是断断续续的,后来高中住读以后,才开始每天写点什么。看来记录真是个花时间的活。我写了十几本吧。后来还弄了更碎片的,想到就记的“随想本”,也有十几本。后来都用手机记录了。

    有时候想到了,去翻翻那些记录,真的有种疲惫感。太多了,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用。不知道你看到这段文字,是不是同样的感觉。这不就是我曾经写的吗?就是那些事情而已。

    其实我记录中,记事很少,很多都是感想。过去是不能被还原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想想,日本很多人居然可以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情,显得那么无知。政客们,可以轻易的改写历史。历史没有我们想到的,那么铁证如山。事实上,我们记录它的时候,就是有选择性的记录的。

    我们通过记录事实,传达思想。但真正活下来的,不是事实,而是思想。我觉得未来,新闻可能变成,谁谁又有什么新观点,而不是发生了事情。

    我就不瞎猜了,你知道我对或者不对,最多可以炫耀一下,没别的作用。

    其实回顾这些记录,就有一个冲动。太多了,我想总结一下,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在旧的一年结束之际,新的一年开始之时。我也总结一下过去,说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但鉴于这是一封信,不是一个清单。不大适合列举一堆东西,我还是不这么做吧。其实我是有意要做这么一个,或者一些清单的。看看过去这一年世界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有哪些热点,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大事,这一年我想了什么,看了什么电影电视剧……

    我甚至想马上做这件事情,但迟迟没有动。因为我总想等待一个时间点,为什么要设置一个时间点?因为我不仅要记录这些热点,还想管理好这些热点,最好以时间段的方式管理。以年为单位最好了。如果可以方便的记录时间,并筛选,随时想到就记下来也好。这不,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了嘛,正是时候。

    现在的时间节奏很快,很多的人的时间感开始错乱了。这件事是昨天发生的?怎么觉得是很久以前的;这件事发生这么久了啊,我觉得是刚发生不久呢;这么快一天就结束了啊。我想,你现在的时间一定过得更快了。

    这一年,是我目前觉得最快的一年。如果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麻绳,组成他的线有哪些?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就像小说电视剧电影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它应该有一条中心线,那是什么?

    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我作为“我”去思考这个问题时,总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上,我一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才来到这世上。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人的中心线。不管活的多么没心没肺,不管没接受过多少教育,时间越长,人不得不去想这个问题。《礼记·曲礼上》中,孔子这么对自己的人生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听不懂没关系,以前学唐诗宋词时也觉得这都什么,后来每到某个情景,却回想其中的词句。念来,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想讲的便是,这条中心线的进程。

    我很喜欢做好计划,然后再做事情,这样显得心理更有底一些。你说人生如果是一场计划,那要做些什么呢?我初二时设计了一个目标,一个非常厉害的计划“GFD”,不明觉厉吧。我想你现在看到这个,一定有些陌生感了。

    “GFD”就是“Go For Dream”的意思,至于这个“Dream”是什么,我现在都还没有答案。当我打算搞一个大事情时,觉得非常困惑啊。人生如果只有一个目标,那会是什么呢?

    记得当时问了一些同学,他们和主流许多鸡汤的说法一样。“成功!”,不管什么具体事情的成功。我会傻傻的回一句,“那你成功后,没啥意义了,是不是去死?”,还好,没被打。

    但这一问题足以击垮,任何目标论。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是支撑我们存在的理由。

    初中时期,我周围的小伙伴说我,喜欢给别人上政治课。我现在真的回想不起,我有给别人上过课。但我知道,我政治课成绩挺好的。其实初中,哪有什么政治课,教材上印的名字是“思想品德”好不好。高中有政治课了,我的政治成绩也很好,也许想的比较多,熟悉那套逻辑。

    成绩好,就是那个时期的正义吧。我就突然觉得,既然如此,我们干脆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分秒不停完成人一生的动作不就好了。

    初中第一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让我们写座右铭在课本上。那个时候想想,什么会对我来说,是真理呢?我写下了“坚持就是胜利”。对的,我一直很固执。

    为了实践我的机器论,有一天,晚自习后,我以飞快的速度,走回家,拿笔,看书。就像是在马不停蹄,加速我的人生。当时只有姐姐在家吧,他给我热了饭。我进门啥也没说,快速走向卧室,埋头做事。她觉得莫名其妙,拦我问半天。这叫我怎么说,没空废话,看书,做题,做事,看书。结果弄得她非常委屈,以为我对她有什么意见。

    人当然不能是机器,我肯定是玩不下去的。

    初中时期,我有一句常念叨话,在周敦颐《爱莲说》课文解析里找的一句话,具体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在这糟糕的人世间保持独立吧。因为,感觉世界很复杂,所以要独立处事吧。也不是说,我有多么清高。

    初三毕业那个暑假,我从小伙伴的旧书堆里,找到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学辅导》,估计是他妈妈那时用的吧。我隐约觉得这是一本很厉害的书,世界真理也许就在其中。我当时边看边做笔记,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其实道理不会真的懂很多,但是看过这些词语之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从一个另一个维度看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感叹人生如此。

    长在红旗下,爱智求真,怎能不入马哲的坑。迷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共产主义。别人抄歌词都是情呀爱呀的,我的却是国际歌、走向复兴、在灿烂的阳光下。当然这很难,我可没啃动。

    高中时期,我几乎每天都要反复琢磨一下,我的计划是什么?无解。

    解读如何成功,我们有一堆的鸡汤,直到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人——老罗。

    老罗语录火,那是很久前的事情,我那时还没接触互联网,没有渠道知道。我关注罗永浩,还是因为他做手机了。

    不知道为何一个新人开始做手机如此受关注,我特别期待他能做是革命性的改变。于是,偶然就开始看他的系列演讲。

    我发现他虽然讲理想主义,但却非常实际,他把成功的经历,用一种很诚实的方式描述出来,让你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大不了的事情,努力没有成功学家宣扬的那么玄幻,捷径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重要。当然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审美方面的。

    所以当你用一个很诚实的角度,而不是模糊的方式处理,我们与现实的关系。让我们的目的和现状,回到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一场圣战。这时我们可以更清醒的认识,这两者的关系。

    被“意义”这个东西驱动久了,开始反思“意义”到底是什么,发现最后没有什么意义,这无疑是让人崩溃的。这就像是大坏蛋费尽心机,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其实无论什么成功,之后都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吧。

    反复折腾与思考后发现,我们其实只是一段时间,目标和意义只是我们追逐的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点。

    今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吧。从前小学时想,听说附近的初中很多打架的,听说还要学英语物理化学,好像很困难的样子;初中时想,听说高中很恐怖,大家都为了高考非常拼命,没日没夜的;高中时想,以后毕业了,在大学会面临更多人,更复杂的环境;而大学的时候想,毕业了就是上班工作了。

    我已经到了,在原先轨道上,可以看见的最远的地方。经历学生时期各个阶段,知道并不是原先所想的样子。但这个终点站,却是如所想的一样,迷茫,这是今年的主旋律吧。

    去年末时,我就开始规划这一年要怎么结束了。怎么把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外文翻译、答辩等系列的事情完成,什么时间点找工作,租房子,然后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记得每次放假的时候,都喜欢做各种计划,但最后都没有完成过。但这一次,虽然做的不算非常完美,我却基本把想做的事情,按时间完成了。

    生活节奏快的,我真的感觉上有些延迟了。看完一部电影,过阵子才会回想起情节感慨起来;离开学校觉得没什么,却不久开始追忆。我们,不是,已经再见了吗?

    因为我习惯关注一些科技和互联网的时期,喜欢追新,渐渐有种厌旧的感觉。如果这是一篇看过的文章,看过的视频等等,往往我不想再看了。我急切走向未来。

    目标的急切感,在某一个方向的追逐,感觉遗失了其他方面的有价值的。赶路,错过了风景。

    但是我需要面对的选择,真的很多。

    这时,我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整理这个世界,这个我脑中的世界。

    印象笔记我是去年6月份开始用的,以前是因为“百度生活手记”不负责任的关门了,后来转过来的。我像写碎碎念一样,记录。开始上班后,我开始用“上班第X天”这样的格式,记一天的东西,直到第一份工作结束。

    后来受“格志日记”影响,我觉得应该有些规律的记一些东西,更方便回顾。“今天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有什么收获和打算?”……

    本来我就只有一个记事本的,后来就多出来很多记事本了。我觉得,对于你来说,我这些应该是很古老的记录方式了。当然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看到这封信。

    记事本和记事本组,虽然能方便的整理内容,但是罗列内容还是有些重了。后来清单软件也开始用上了。

    在今年年末有一个很火的电影“你的名字”,男女主人公会互换身体与灵魂,这是很有意思的设定不是吗?他们通过记日记,来得知对方在使用自己的身体时做了什么事情。

    这又不得的引发,“什么是「我」的讨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是「我」?在现有的状态下,也许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很多约束条件消失了,这个「我」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也许正在看文章的你,并不是我。

    我现在写的这东西,算不算是我和我的日记呢?但我们并不能,体验到对方的生活。记忆是累加的,而不是碎片组合的,但也可能是组合的,我们选取过去的样片组合成现在的我。

    我越来越喜欢,把这些碎片给记录下来。就好像在复制一个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一段时间,除了要完成这段时间,也想延长这段时间。结婚生孩子,就可以给人延长时间的错觉。记录,就是给时间拍照。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段数据,记录则是输出数据,实体化。

    这一年,我开始用简书来完成这个动作。

    每次整理完我的思路,长舒一口气,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但我仍然找不到,我的方向。离开校园生活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的环境还需要渐渐地去认识和发现。

    我曾这么总结:

    以前的环境下,熟悉的是怎么看故事,讲故事,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而做事,则像是机器上运行的程序,编辑,执行,有效。

    虽然今年面试和各种工作参与了不少,但我感觉其实只有两个。我做过有三个月的工作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在盖范的内容运营,一个是现在的了。

    在盖范的内容运营工作中,其实我想得更多的是,什么是好内容,怎么组织好这些内容。加上今年内容创业挺火的,想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

    但回头看看盖范草稿本,我觉得,很多想法还是很幼稚的。评论家和实干家对比,还是实干家才能让世界更美好。但是世界的美好,往往是评论家让大众感受到的。

    我依然觉得,精准定位好每个产品,定位好每一件事情的意义,统一思想无比重要。但如实说,如果我留在了盖范,后面的工作内容我可能会比较吃力。怎么与更多人相处,也是我一直在调整思想,适应社会的努力。

    离开盖范,又要重新面临找工作时诚惶诚恐,以及谈及自己时的不知所措。在世界中,我们安心做真正的自己,又不断定位和扮演期待的角色。但是在面临“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时却很尴尬,发现原来,对这个自己的认识是很模糊的。

    是啊,我想的具体是什么呢?所以,多折腾几次,也许对我们更好吧。

    接下来就是连续几个月的找工作:

    在某个下载站-《开始一了个新的工作,一点思考一些情绪》

    面试某珠宝公司的新媒体-《被面试官套路了是什么感觉?》

    某卖金融现货的公司感受了一下销售-《初入销售行业的一段文字》

    在某职业培育学校做新媒体

    ……

    《一个毕业生7次失败的找工作经历》

    ……

    在经历那么多次折腾后,再不找个事情安定下来,我可能没积蓄折腾下去了。于是我碰到了现在的工作,循规蹈矩做事情吧,我就不再以实际行动折腾了。

    在职场中感受职场,熟悉这个新的环境:

    记录刚步入社会迷茫的自己(三)

    我是如何渐渐步入网赚的坑中

    什么样的世界-随笔

    造出来的虚假世界

    收藏了冬

    为什么你想辞职?

    万物互联的世界-随笔

    这其中,信息过载也是我很深的一个感受。所以同时我也在琢磨,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怎么处理好信息,也理清自己的思绪。

    从miui转原生系统,需要做些什么?

    其实我们就是一堆数据

    网盘关停潮与盗版的洪流

    MIUI的负一屏和桌面的未来

    如果互联网不行,你需要一把更大的锤子

    信息大爆炸时代下生存方式

    最好用的输入法是哪个?

    我几乎每隔一个多星期,都能把最近在想的东西,整理出来。每次我都觉得离找到方向更进一步了,但好像还是没什么动静。

    工作时,我总有一种暂时性的心态,“这不是我想的,我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的”。

    很久以前,当我眺望,现在这个终点站时,觉得有件事情做就不错了。不论什么事情,我都会做出我的风格。

    现在并不是事情出了问题,而是想法出了问题。我在调整我的想法。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都有他们的理由。不承认和了解现状,难谈做出改变。

    也许是我想太多,但是每一个在这样阶段的人,乃至人生其它阶段,又何曾不会想太多。

    这是必经的过程吧。

    回想找工作的那段日子,每天艰难的抉择,看着街上各行各业的人,特别迷茫。积蓄一天天减少,我居然活到了现在。

    当我回到家,妈妈也只能是跟我说“你一定会找到工作的”。

    我深深地感受到无助。

    若一个真的一无所有的人,没有任何依靠,独立一人会怎么样?

    小时候常看见街上,衣身褴褛,捡拾垃圾堆里的食物吃,的流浪汉。觉得特别可怕,这感受的来源并不是他没有钱,毕竟对钱还没什么概念,而是他的无依无靠没有家庭。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最后的基点,就是家庭。我们的支撑,最后的退路。

    家庭是我们来到世界,供养我们最初的关系网络。之后则是工作关系,和新的家庭。

    多数人,第一次觉得特别孤立无援,家的重要。可能是脱离父母,开始上学,接触更多陌生人的时候。这是离开小的环境,走向大的环境。

    我第一次觉得很孤立无援,是高中刚开始军训,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第二次则是找工作的那个几月,前无方向,后无退路。

    人活着感觉就像是在织网,结茧。找到支撑我们独立存在的网,才能够安心的生活。而每一次变化,就像破茧而出,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新的未来。

    与外界打交道,我们自然想到了两种性格,内向与外向。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对外的社交需求,不论什么性格的人都一样。只是内向的人,更在意准确的传达信息,避免许多没必要的表达。

    大部分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销售人员,狂轰滥炸的说辞,也会本能保持安全,不想与之联系。即便是需要。

    矛盾点在于。要了解准确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很多信息。而沉默者,又不会主动提供很多信息。你不说,我怎么了解你呢?

    我们总碰到一些很笼统的问题,这事情这经历,你什么感受啊?说说你的想法啊,你的看法是什么?你为什么就喜欢这样。

    这只有有很高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的人,才能总是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虽然你知道,你想要的是具体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很难通过这样的问题得到答案。大部分的回答是:没什么啊。

    而往往问一些具体的问题,却可以让人自己说出很多看法来。

    不论是别人与我交流,还是我与别人交流,找到相互愿意交换思想的点,才是关键吧。

    站在这个时间点,看看现在我眼中的世界,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还是一样吧,也许它更具体了一点。不少人定义的成长,意味着形式上抛弃了,以前的幼稚行为和喜欢的东西,接受新的阶段应该喜欢的东西和行为。

    这就好像万事万物,已经有了稳定的形式了,到时间,你就应该切换到下一个状态了。这是没道理的,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定,我们安排不了时间。我只是恐惧未知的时间,执意要让未来确定起来。

    如果问你最好的日子是什么?有很多说法了,其实都是在描述一种不担心明天的日子。没事不管未来如何,我都感觉有保障,有信心去面对。对于时间有限的个体来说,没有时间反而是更好的日子。没有未来,才是最好的未来。

    有一阵子我特别期待着世界末日,《2012》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但你毫无后顾之忧的时候,还是会计划一下,要怎么做。只是特别短。

    武汉有非常多的高校,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经常在公交车上可以看见,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不同阶段的人。

    有一天旁晚,我坐公交,车上没有学生。都是一些中年人,他们的穿着打扮、谈话内容、用的手机、玩的游戏,都很不一样。我感觉到,我不也处于他们的阵营之中吗,想到马上要变成它们那样,就不禁忧伤起来。

    当然我经常也能看到,玩过家家的小朋友,扮演各种角色,用泥巴做菜,或者是打怪兽这类。对,一定会觉得这很幼稚的。我第一反应,也认为许多的假设不科学,我现在肯定不愿意这样做了。

    但是这么思考问题,就不有趣了嘛。那这种不科学和不靠谱,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跟着时间变化的过程,的确是更“懂事”了,知道很多东西,知道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们找到了更安全的方式,可以和别人一样,这样不被嘲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可以炫耀。因此,我们也变得模式化了。

    当我们不再对新事物,发自内心的好奇;当我们不再,对已有的答案不满;当我们不再,熊孩子般折腾。而觉得这事情那么幼稚,这事情肯定是这样的,这事情不值得做。我们就老了。

    因为一些原因,我找了一部很久以前的电影《木偶奇遇记》来看。电影中,从木偶变成男孩的匹诺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街上乱跑,各种闯祸。老木匠盖比特,因为匹诺曹偷东西,替他进了监狱。为了让匹诺曹上学,卖了外套给他买了课本。而匹诺曹拿课本去看了木偶戏……多么坏的孩子啊

    盖比特对老师说,他刚当父亲,不知道怎么把握对孩子的平衡,老师说,也许只有通过犯错误才能明白。犯错误,多么简单而深刻。

    所以,若我有什么希望是给未来的你,不,没有未来,就是正在读文章的你。我希望你可以勇敢的犯错误,可以不靠谱一些。


    2016年12月30日

    部落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来自20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hpvttx.html